策略性投票

發佈時間: 2016/09/05

立法會選舉結果,應於今天陸續公布。本欄無法預測戰果,只能討論今次選舉的某些現象。

今次選舉,最新的現象是所謂「棄保」,即無勝算者自動棄選,以保住有勝算者。這樣做有何效果,要有詳盡結果才可進一步討論。我只會集中談策略性投票,即是在眾多非建制派候選人之中,如何有策略地投票,令最多數目的非建制派的候選人能夠當選。

其實,要作策略性投票,歸根究柢,是由於非建制派的候選人太多,而他們之間又未能互相協調,選民才要從他們之間作出選擇。相比而言,建制派候選人就在「中央」的協調下,較少出現互相競爭的情況。因此,我們只能埋怨,非建制派的候選人未能顧存大局而作出協商。

戴耀廷主催的「雷動計劃」,就是希望在這混亂的形勢下,幫助選民作出聰明的選擇,進行策略性投票。一些選民十分熱衷於此計劃,就是真心希望有效地利用手上的選票,有策略地選出數目最多的非建制候選人。

「雷動計劃」希望透過民調及計劃參與者所表達的投票意向,讓計劃參與者知道民意的走勢,放棄無望的候選人,有策略地選擇有邊緣勝算的候選人。

不過,最終「雷動計劃」由於參與的人數不多,而有關民調取樣亦不夠代表性,是否成功並未可知。最壞的情況是,結果出現錯配,即原本可能勝出的候選人,因為「雷動計劃」而落選,而所謂「邊緣」勝算的候選人卻獲得大量選票。

因為上述原因,我也決定不採納「策略性投票」的方案,仍是按自己的意願投票。且看「策略性投票」如何影響選舉結果。(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