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與民族主義

發佈時間: 2016/09/09

法國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夏士納教授為冷戰作了一個精采總結:冷戰結束意味着意識形態對壘的時代終結,但世界將回到1914。換句話說,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狀況,民族主義將重新主導國際關係,成為民族之間矛盾衝突的根源。

當時許多人並不認同。冷戰後,美國這唯一的超級大國獨領風騷,令全球資本主義更上一層樓。其後出現的「全球化」,論者皆認為能縮短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距離。主權將變得不再重要,人人都要學習跨文化交往,因為到不同國家工作、與多國人士共事將變成常態。這亦標誌着自由主義的勝利。

最近十數年,全球化導致各國貧富懸殊加劇,多個歐洲國家掀起反全球化、反自由主義、反移民、反資本主義的浪潮,尤以最受影響的青年反應最為激烈。面對經濟與政治困境,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乘勢而起,西歐極右派政黨聲威日盛。

英國脫歐,反映英國普羅大眾對現實的不滿。他們認為上層政治家,不論保守黨或工黨,都只為謀取私利,不如上一代政治家為國為民。政壇領袖只懂順應全球化潮流,不顧中、下層人民生計。歐盟委員會養肥了一大堆技術官僚,他們的決策主宰歐盟數億人的命運,人民卻無從掣肘。

同樣,許多法國人亦抱怨,左右兩派政客輪流執政都無法改變法國每況愈下的經濟社會狀況,倒不如找極右派試試看。極右政黨反對外來移民及歐洲融合,要求法國自主,實行保護主義。這正是全球化的反動,但卻深得人心。若民粹及民族主義者陸續執政,將改變西方的政治生態。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丁偉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