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的亮點

發佈時間: 2016/01/14

兒子兩歲半時,黎女士發現他說話仍是斷斷續續,說不出完整句子,與人沒有太多眼神接觸。經初步評估,印證了她的憂慮——兒子原來有輕度自閉症。不過,政府的正式評估仍要多等半年;要開展治療,更起碼要再多等一年半。就是為怕等完再等,延誤治療,黎女士寧願節衣縮食,也要每月多花逾5,000元,安排兒子盡早接受私營服務。

黎太的情況十分典型。面對孩子的「學習差異」,有經濟條件的,還可以多花點錢找私營服務,及早評估、及早治療,但對於眾多基層家庭來說,政府服務卻是唯一選擇,可惜輪候過程漫長,除了磨人,更嚴重的是會耽誤診治,令小朋友錯過了糾正問題的黃金時機。

我聽過不少家長為此大吐苦水,直指政府的支援嚴重不足,故此早年便開始通過不同形式,包括舉辦研討會、公布調查、以至連同學者發表研究報告等,向政府爭取將支援學習差異兒童的年齡門檻,調低至三歲;同時縮減評估及診治輪候時間,為家長的困境找出路。

對此,政府也不是無動於衷,近年陸續採納我們的建議。上年的施政報告便提出增加資助學前康復名額、增加評估的專業人手、資助低收入家庭外購專業服務、引入到校康復服務等。

至於昨天剛公布的施政報告,一脈相承,繼續擴大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支援。當中的亮點是增設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力爭做到在六個月內完成評估及專業診斷的目標。如果這個建議落實,對受惠學童及其家長來說,肯定是一項德政。

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從政者能落實政策,協助處理家長切身的憂慮,應記一功。「盡早辨識,盡早介入」是全球教育界及學術界的共識,希望特區政府繼續循這個角度,為有學習差異的兒童提供適切協助,減輕學童以至家長的壓力。

(本欄隔周四刊登)

撰文: 李慧琼 從專業走入政治 立法會中的「超級」議員
欄名: 「超級」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