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肥仔水到馬天尼

發佈時間: 2016/10/07

從肥仔水到馬天尼

朋友問我幾時開始飲酒,我說記不清楚了,十五、六歲時,已常常在大會堂低座的吧飲啤酒(那時還沒有規定十八歲才准飲酒),然後喜歡了Gin & Tonic。其實飲酒應該更早,先祖母閒時喜歡飲杯干邑,我常常也來一小口,非常小的一小口。

舊時肥仔水含酒精成分

回想起來,對酒精的初次接觸,應該是襁褓時代的「肥仔水」,是一種治療嬰兒輕微腸胃不適的藥水,藍色包裝紙的圖畫上有一貌似彌勒佛的肥仔,人稱為肥仔水。現在藥房還可以找到這種藥水,正式名稱是小兒腸痛水。五、六十年前,肥仔水應該含有酒精成分,現在當然已經「偷工減料」了!我很喜歡肥仔水的香氣,來自蒔蘿(dill),香港廚師音譯為刁草。蒔蘿是香料,常用於煮魚時辟腥,但也有治頭痛、整理腸胃等作用。

我是念舊的,幾年前特意買了一瓶「肥仔水」,那蒔蘿香氣仍然吸引,但已覺味道不如記憶,可能欠缺酒精吧。

以杜松子為主原料的Gin,我們音譯稱為「氈酒」,也有很接近「肥仔水」的感覺,少年時香港酒吧流行哥頓(Gordon's),以柑橘香為主,很適合喜歡陳皮的我。有人嫌哥頓量大,不夠名貴,但幾位酒保私下閒談,都說他們自己也常飲哥頓。

火紅的Gin酒:德國Monkey 47

近年有一款Gin非常火紅,是產於德國的「猴子47」(Monkey 47)-用47種香料,酒精度47°,配方是來自一名隱居於德國黑森林的英國軍官,他養了一頭猴子,他逝世後人們用他的配方造出了Monkey 47,盛以實驗室常見的瓶子,很獨特。此酒很細膩,香氣複雜而優雅,令人願意付出買一般Gin幾倍的價錢。

Gin有很多飲法,最流行的是Gin & Tonic,近年多了講究的Tonic Water,據說用的糖更優質,飲後不會宿醉,最著名的是Fever Tree-「發燒樹」!有一位酒保卻強調,配馬騮仔用日本的Wilkinson更好!我呢,因為怕肥,近年開始捨Tonic而配以梳打水(Soda Water)。

此外,我也喜歡把Gin放在冰格,冰至極低溫,成油狀,加一滴威未酒,溝成極乾口的馬天尼(Dry Martini)。倫敦的公爵酒店(Duke's Hotel)以賣此款酒而馳名,他們用的是「孟買藍寶石」(Bombay Sapphire)。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