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小巴水牌變禮品

發佈時間: 2016/11/18

「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小巴玻璃前的車頭膠水牌,一個個或紅或藍的「小巴字」,相信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時移世易,香港「紅Van」數量已大減,昔日親手為全港小巴製作水牌的巧佳小巴用品創辦人麥錦生,把一尺多的水牌改造成鎖匙扣或文件夾,結果推出市場後大賣,一個月內已出售2萬多個,連日本旅遊雜誌亦刊出相關產品,成功開創一個新熱潮。

走進麥錦生位於油麻地唐樓的小店內,小小200呎店面,放滿了各式各樣的小巴水牌,「灣仔大丸」、「旺角先施」、「荃灣千色店」都有,儘管有些地標已經搬遷或拆卸,但牌上的名字始終改不了,或許這亦反映出司機與乘客間的默契。

麥師傅指,小巴水牌存在已久,最初是用紙皮和墨水製成的,後來膠片普及,絕大部分小巴水牌都改用膠片,當時很多水牌都由拍檔李其忠師傅以紅藍漆油寫上。直至1978年麥師傅正式開店,一次偶然機會下,決定向李其忠自薦批發自己的小巴牌予對方寄賣,不料對方一口答應,因而包攬全港的小巴水牌生意,一寫就49年。

憂書法手藝消失 望吸引年輕人入行

麥錦生指,從小到大都很喜歡寫毛筆字,學師時從小小的「請勿吸煙」、地盤圍街板、殯儀館花圈,到惠康、九港鐵路的招牌都有寫過,直至當年油麻地炮台街(亦即公司現址)有大量小巴綫加入才專注寫小巴牌。麥師傅坦言,寫小巴牌是夕陽行業,金錢是其次,最不甘心是看着這門手藝就此消失,所以他絞盡腦汁,終於想到可以把膠牌禮品化,希望可以吸引年輕人市場。

積極參與市集 讓傳統可以延續

起初他製作第一批鎖匙扣,只是想「縮小版」的水牌可以當裝飾品,沒料到引起的回響很大,幾個月後更有玩具公司找他合作,以合作生產的模式大量複製這款富香港特色的紀念品。

除了將水牌禮品化外,麥師傅現時亦會參與不同類型的市集,希望讓更多人記起這些傳統水牌;他又指,現時膠牌上寫的已不一定是車站名,只要字數適中,他都可幫忙代筆,吸引更多喜歡收藏和送禮的人,「幫婚宴寫的牌最多,如某某聯婚、新婚之喜等,都十分受歡迎。」

小巴數目減 水牌生意風光不再

根據小巴商會8月份的統計,全港只剩1,117輛小巴,小巴水牌的需求只會有減無增。麥錦生指,現時大部分的客戶都以收藏和紀念為主,每月只有一百多宗生意,與高峰時期相差甚遠,以每塊水牌由28元至140元計算(視乎大小及款式而定),每月水牌的收入只數千元。

「自1978年開店起,已售出逾萬多塊水牌,1984至1989年間的生意最好,每個月至少賣200至300塊小巴水牌,每月生意額一般都可達十萬八萬。」他憶述,公司當年最高峰的時候有近10名伙計,每月最少需要5位師傅寫小巴水牌,現時的生意額只剩幾千元,小巴水牌已風光不再。

撰文:吳祉駿

(原文刊於iM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