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兒童之家成長 助建正確價值觀

發佈時間: 2017/01/03

在播道兒童之家(下簡稱兒家)服務了20年的羅美珍院長,跟她談起院內孩子某些片段時眼泛淚光:「問孩子最喜歡這裏的甚麼,有人說因為有餐飯食……」原來每餐有溫飽、有人噓寒問暖,已能叫孩子心安。

種種原因未能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多少令他們將情感投射在照顧的社工身上。然而基於公平原則,安撫難過的孩子可以拍拍肩膀和擁抱,平常親暱舉動也要適可而止,畢竟不是孩子的親人,情感亦需拿捏得宜。

藉信仰找滿足

羅美珍看着不同年代的兒家孩子成長,不諱言他們普遍早熟,亦因為缺乏安全感,較難與人分享和相處。「這是他們的生存之道,因為要識看成人的眉頭眼額。」兒家屬基督教團體,她直言好些孩子藉着信仰,令他們覺得自己有價值,幫助自己好好生活。「他們的生活真的不幸與無常,某程度上信仰可令他們滿足。」見過有孩子會假想媽媽很愛自己,「我們做得久自然知道,但不能說甚麼,那是孩子賴以為生的價值。我們可以做的,是教導正確價值觀,讓他們長大後自行判斷是非黑白。」

就算她有信仰,面對孩子的苦難也無從跟他們解釋。「有孩子問,何解祈禱後媽媽仍然有毒癮。我不懂解釋,只有說:不如我們一起面對困難?這一刻,我們在一起,是有種治癒力量。」心理學家曾教她,當孩子很難過,抱抱他,已是治療。直到今天,仍有不少已長大的孩子,斷斷續續給她知道,他們在某一地方生活得很好。

撰文:羅惠儀

攝影:曾有為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