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客」的興起

發佈時間: 2017/01/04

最近內地流行一個新名詞:「痛客」,並由此引伸出多個名詞,例如「痛客時代」、「痛客計劃」等等,而「痛客」就是創新、創意、創業之意,用內地的話說是「經濟新亮點」;用香港人的話說就是找新蹺做生意。

為甚麼差不多的內容又搞出新名堂?內地人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意,要奇招突出的「新」才能吸引人,所以不妨舊酒換上新瓶。有人成立類似「痛客夢工場」的公司,認為創新、創業的動機常來自不如意的事,也就是「痛」的來源。創新、創業的靈感往往是忽發奇想,就像突然被人刺痛一下,故提出新主意的人被稱為「痛客」。

後來,「痛客」的範圍由商業上的創業,擴至技術革新,再擴大到解決社會問題的制度創意。例如內地流行的網購郵遞,當中浪費了很多包裝盒,於是有人發明速遞公司專用的包裝盒——負責運送最後一程的工人把物件交給收件人後,便把包裝盒回收。這種「痛」出來的新產品,環保又省錢,各得其利。

早前還有「痛客大賽」,大賽收到接近3,000個「痛」的主題,45%關於如何做好企業信用,30%關於公共管理,20%關於生活服務,當中涉及環保、交通、防止欺詐等方面,可協助提高生活質素。

「痛客」不只是一個新名詞,也有與別不同之處。過去的創新、創業多建基於一兩條「新蹺」,但「痛客」的「新蹺」多來自大數據,從統計學上發現大趨勢,所以更切合現實,可見中國人的生意腦袋已愈來愈精明了。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劉銳紹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