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社會責任的禮物

發佈時間: 2017/01/06

剛剛過去的聖誕節,大家玩得盡興嗎?然而,在香港這個五光十色的大城市裏,聖誕節卻顯得份外商品化,由燈飾布置、店舖的陳列擺設、聖誕樹的裝飾,乃至琳瑯滿目的商品,而聖誕大餐、聖誕禮物和聖誕聯歡會等,都是香港人在聖誕節的必備節目。

但是,在聖誕節過度消費後,隨之而來的卻是大量都市固體廢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費,遠遠違背了聖誕節本身的原意和意義。送禮收禮變得公式化,有多少人又是為買而買、為送而送?最後一堆不知如何處理的「禮物」卻免不了成為另一個苦惱。或會有人以為,將不合用或不合意的禮物轉送他人就可解決問題,其實到最後亦難保禮物不會變為廢物。

如何可將禮物的意義還原?冼雅珏在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任教時,認識了很多社會企業及慈善團體,加上曾修讀社企課程,常思考怎樣改善社會問題,遂想到結合送禮兼助人的模式,同時改變消費文化:可以買由本地婦女縫製的兒童棉襖;可以至愛親朋的名義,贊助慈善機構「願望成真」基金,為患重病的兒童辦派對,激勵病童對抗病魔;可以安排收禮者參加舊汽車零件升級再造工作坊,以體驗代替實體禮物。

(本欄逢周五刊登)

etnet社企廊:http://seg.etnet.com.hk/

撰文: 社企廊
欄名: 社企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