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安那州水災

發佈時間: 2016/12/07

2005年8月,颶風卡特里娜蹂躪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市,成千上萬人的家園盡毀。部分人為了逃避颶風侵襲,放棄沿岸的地區,順着密西西比河北上,在百多公里以外的巴吞魯日市定居下來。11年後,正當他們已開始忘記卡特里娜所帶來的傷痛之時,一個無名的風暴再次摧毀他們的安樂窩。兩次遷徙,令災民陷於極度無助的困境;他們能否捱過一而再的心理創傷,仍是未知之數。

今次水災的罪魁禍首只是一個不顯眼的低氣壓區,它沒有颶風的螺旋雨帶,更沒有驚人的風力。但是,這低壓區的移動速度極度緩慢,再加上充沛的水氣從墨西哥灣源源不絕向低壓區輸送,引致大量雲團發展,傾盆大雨便下過不停。根據密西西比河預報中心的分析,重災區的雨量更是千年一遇的。

這樣的大暴雨,是否氣候變化引致?答案可能是,但不能肯定。如果利用電腦來模擬這場暴雨,結果很可能顯示,假如同一個低壓區在100年前出現,它的雨量大概不會這樣極端。

這場暴雨和心臟病很相似:心臟病有先天因素,也有吸煙、暴飲暴食等後天因素;暴雨的先天因素是大氣層的自然變化,而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砍伐森林等則是後天因素。

我們無法改變我們的基因,但卻可以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減低心臟病發,以至暴雨的風險。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梁榮武 香港電台第一台《藍地球》,逢周一至周五播出,為聽眾帶來世界不同類別知識。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