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練成文化 家長需反思

發佈時間: 2017/01/26

操練成文化 家長需反思

初小學生家長反對小三TSA,若看問題的本質,其實是反對因TSA(即將改為BCA,基本能力評估研究計劃)而衍生的操練文化。要杜絕學生操練的情況,治本方法是在學校、家長,甚至社會,而不在能力評估的工具、制度,甚至功課。

部分家長恐怕子女因操練愈「操」愈深,也愈「操」愈多,而窒礙了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的發展。「愈操愈深」是指有些小學出題,根本與學生的能力不符,卻又以此標榜,另又有坊間針對TSA的補充練習,也被指比真正的TSA試題還要艱深;「愈操愈多」是指因操練而多做的練習或功課的數量。「愈操愈深」是學校無視學生能力,是在「質」方面的缺失,而「愈操愈多」則是忽略學生在兒童或青少年階段的發展需要,是在「量」方面的輕忽。部分家長、教師高呼還子女童年,並非無的放矢。

大家不妨看看最近有關「幼稚園生要做閱讀報告」的情況。有位媽媽埋怨讀普通幼稚園K2的4歲兒子要做剪報及閱讀報告,表面上大家覺得幼稚園要求不恰當,但若細看功課的要求,例如若只要求填色、填圖、畫圈圈等親子一起完成,大家可能便會得出另一個結論。舉以上個案,我們只想指出,即使不必考TSA的幼稚園生,有些幼稚園仍會有此要求,而又可能再被家長演繹為更高要求的功課或習作,請問這又可是TSA的錯?

有團體去年就「家長/學生『做功課』的觀感及期望」進行調查,逾720名學生及家長的觀感都負面。

其實功課,尤其是學校要求學生做的功課,與考試一樣,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功課原則是適當、適量,不要「過」。課堂學與教,老師應已啟發了學生最重要的知識要點,而功課只是重溫、鞏固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大部分人「學而時習之」會有益,但若有些人已能理解到、記到,兼能觸類旁通,真不太需要多做功課,要求所有學生都做同一樣的功課,那只是局限,甚至折磨着一些天資聰穎的學生。

有別於一些熟能生巧的技術,有些知識在實驗室驗證過後,難道要學生回家再多做10次?功課數量,教育局已有指引,家長、學校不妨撫心自問,學生為何要通宵達旦做功課。

不考TSA或BCA不代表可杜絕操練,杜絕了操練也不代表少了學校功課;少了學校功課不代表子女可減少了來自其他方面的補充、習作或興趣班的練習,家長既望子女成龍,又奢談愉快童年,其實趕子女入囚籠的,可能正是家長自己。(本欄逢周一至五刊登)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