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玲
唐德玲

掛鈎存款其實不是存款

發佈時間: 2014/12/02

姊妹們,自從港人每日兌換人民幣的限制取消後,各大銀行為爭奪人民幣存款,紛紛調高人民幣存款利率。不過,大部分銀行的所謂加息,存款期大多只有一星期,或者最多一個月,甚至要新資金存入才算。換句話說,期滿後,大家還可能要不斷「搬家」,才可續享高息。

再者,內地已啟動減息周期,未來人民幣息口或會向下,因此,姊妹們為爭取高息,都心思思想轉存人民幣掛鈎存款。現時市場上的人民幣掛鈎存款,大多都是看好人民幣的(主要是人民幣兌港元),當中可分為保本和非保本兩類。

保本者現時的「年息」大約6厘至11厘。如是不保本的(主要是人民幣兌其他外幣),「年息」可高達20厘。另外,也開始有銀行推出人民幣的股票掛鈎存款,潛在回報可更高(視乎掛鈎股票的波幅)。

屬結構性產品 不受存款保障

今年初的時候,我在本欄提過,市場上已出現人民幣掛鈎存款。姊妹Fion更一馬當先,在沒有太多人注意到這個趨勢時,便率先嘗試這種不是存款的存款。

Fion當時選擇了保本的掛鈎存款,她認為這樣做屬進可攻,退可守,因為過去幾年,人民幣已升了不少,萬一未來人民幣下跌,她也封了蝕本門。但如人民幣真的繼續升,她就可賺取7厘「利息」,比起任何年期的人民幣定期存款都要高,更遑論是港幣呢!

姊妹們,既然現在人民幣掛鈎存款已經成行成市,我想為大家重溫一下何謂掛鈎存款,為甚麼這些存款的「利息」會比一般存款為高呢?

首先,市場上的所有掛鈎存款,包括人民幣掛鈎存款,準確來說都是「結構性投資產品」,而不是存款,不受存款保障制度保障。到底這些掛鈎存款的「結構」是甚麼來的呢?如對投資有一定認識的姊妹們,相信妳會聽過期權這種投資工具吧,說穿了,這些掛鈎存款背後,其實就是一份外幣期權。

在零售銀行層面出售的掛鈎存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保本的,另一種是不保本的,即是萬一到期時,掛鈎貨幣的滙價跌穿原來協議好的水平,投資者就要買入該外幣,俗稱「接貨」。

利息買期權 博輸仍可保本

過去零售銀行做的外幣掛鈎存款,主要是掛澳元、紐元或者英鎊,現在風水輪流轉,因人民幣成為投資者的寵兒,所以,銀行也開始推出人民幣的掛鈎存款。

保本的掛鈎存款背後等於妳向另一位交易對手買入了一份認購期權(對手沽給妳),妳要付的代價是少許期權金。買入認購期權,即是看好妳買入的資產。但萬一看錯了,最大風險只是輸掉該筆期權金,但卻有機會賺無限回報(理論上,上升是沒有限制的,下跌則最多跌到零)。

不過,零售銀行出售的掛鈎存款修改了期權的部分條款,所以,妳們是不能賺盡該外幣的升浪,但為甚麼是保本呢,那就是因為銀行將本來給妳的存款利息,拿去買一份人民幣認購期權替妳「博一博」。萬一博輸了,妳最多只是蝕了利息,還可以保住本金,但萬一博對了,便可以賺到所謂的「高息」。(待續)

撰文: 唐德玲 作者從事理財策劃工作逾十年,並擁有認可財務策劃師資格。
欄名: 女人筆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