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同事要求代購 去旅行慘變買手

發佈時間: 2014/12/08

放假出外旅行,原意為放鬆心情,惟受託採購物品,卻變成不少人的煩惱。有網民指同事愛託她買東西,買手信更變例行公事,令行程變「採購」之旅!有禮儀專家指,如不想受託應婉拒,補送小禮物示好。旅遊達人亦說買手信考心思,寧缺勿濫。

以往外遊買手信,原本是開心事,但遇上老實不客氣的朋友或同事,要求買這買那,確實令人疲累。有網民呻說,旅行主要想休息,不是奉旨採購。「買手信應該隨心,唔鍾意人地落order,寫成張list去買!」她更指,為免再做「買手」,現在去旅行也不想告訴別人。

旅行三分二物品為代購

帖文引起許多網民的共鳴,紛紛分享去旅行變水貨客的經歷。有人說旅行經常「爆篋」,點算後始發現當中三分之二物品是「代購」。亦有網民教路如何婉拒朋友委託購物,例如「畀個DHL帳號,幫佢寄返來」及藉詞留港消費等,藉此嚇退麻煩友。

從事文職的Kelly指,前公司曾有同事去旅行時,為15位同事各買一份小禮物,「佢開了先例,之後同事外遊惟有照做,其實大家都覺得買十幾份不同手信,真係頭都大!」礙於這已變成公司的潛規則,即使她覺得有壓力亦要照做,Kelly直言,「當買手信變成奉旨咁,真係好無謂!」

80後導遊Terry因工作關係,經常往返東南亞。親友知他常去韓國及日本,便委託他買護膚品及手袋。「即使同品牌的手袋,都有眾多款和色,加上行李箱空間有限,最怕回程時拖篋拖到手軟。」他續指,試過連媽媽的同事也要求他代買BB Cream,令他不知如何推卻。

手信為心意 不應變包袱

本港著名寫攝人Celia(C人)指,買手信講求心意,若變買手,旅行只會多了包袱。「如果為買而買,例如買了不實用的鎖匙扣,別人不喜歡,只會閒置一邊,造成浪費。」她又指自己習慣購買當地土產,跟朋友分享。她亦會將所拍的相片製成明信片,送給朋友聊表心意。

禮儀教育培訓中心總監梁迦傑博士指,外遊時朋友要求代購絕對可「say no」,他建議坦白說「行程緊密,未必經過有關商店」,寧願回港後補送簡單禮物示好。他又說送禮及旅行也是為開心,切勿因不好意思拒絕而苦了自己。

法國忌贈「雞」 日本免送「荷花」

買手信送給朋友也有學問。梁迦傑表示,部分象徵性物品並不是處處適用,例如送禮物給日本人,不可贈送荷花形狀物件,因為對方會認為帶有羞辱的意思。對法國人則不可送贈雞圖案禮物,因帶有殺生的意思,若送刀、鉸剪等利器,更帶有威脅的意思。「好像中國人傳統不會送鐘、送『四』字數量的禮物給人,因為諧音『送終』及『死死』聲。而在日本就不會送『九』字數量的禮物,因有『苦』的含義。」

他又指贈送禮物,也要留意身份及關係是否恰如其分。「一些貼身禮物,例如內衣及香水,大多是關係親密的情侶才互相贈送,否則會惹來不必要的猜想。」他續說,婉拒買手信的對象,亦要看彼此的關係。「例如是未來外父要求你幫忙買少少嘢,無理由拒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