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中大研發納米機械人 入腸追蹤腸胃病

發佈時間: 2017/03/30

微創檢查和手術盛行,既可減輕病人痛苦,更可縮短手術時間。中大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合作,應用納米機械人,研發磁力導航內窺鏡,供進行小腸檢查,僅需時30分鐘,比現時檢查時間縮短一半,冀3年內進行臨床試驗。團隊又會展開研究新型的磁力導向活檢鉗,以助內窺鏡在體內抽取組織。

納米技術在醫學層面應用廣泛。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多尺度機械人實驗室結盟,首階段研究將集中於腸胃疾病,包括於消化道疾病應用納米機械人,重點之一是以磁力導航大小僅10毫米的內窺鏡,進行小腸檢查,過程僅需約30分鐘,為現時檢查程序所需一半。

大部分因內出血求診

本身是腸胃病學專家的中大校長沈祖堯指,中大醫學院每年為約50至60名病人照小腸鏡,大部分因內出血求診,其他分別是小腸腫瘤,或患克隆氏症令小腸潰瘍。現時小腸鏡主要有兩種︰口服膠囊內窺鏡,但只能做影像診斷,無法提取體內組織及放藥止血;至於氣球腸鏡,鏡管直徑粗13至14毫米,病人需深度麻醉,拉扯腸道亦會導致痛楚。

中心主任趙偉仁說,小腸長度約5米,柔軟且多摺,故進行小腸內窺鏡檢查相當困難,小部分病人更因無法透過傳統內窺鏡用藥治療而需做手術。

新技術靈感來自磁力導航心臟導管實驗,磁力導航內窺鏡可同時作診斷、放藥及治療。內窺鏡直徑只有10毫米,加上磁力導引技術,能精準地在整條小腸內自由穿梭,亦可減輕病人不適;內窺鏡更可配置納米機械人,釋出藥物作治療。目前技術只在動物腸道模型做實驗,料3年內可進行人體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