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腸病克隆氏症 病發率升7倍

發佈時間: 2017/04/26

克隆氏症是炎症性腸病,成因未明。過去20年間,香港的發病率大升7倍,有患者受病魔困擾多年,做2次手術仍沒斷尾。中大估計,飲食習慣如常吃加工食品或是致病原因之一,故展開「ENIGMA研究」冀找出致病元兇。

38歲的陳先生自中三起偶爾大便出血,他以為是痔瘡所致,照腸鏡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惟用藥後未見成效。約7年後陳突然發燒、腳腕關節腫脹而入院治療,出院1年後又復發,每天常要去廁所,還因傷口潰瘍,需施手術去除肛門瘻管。陳於手術後半年突然便秘2周,且食慾不振,後來再進行照腸鏡及磁力共振才確診患克隆氏症,且最近又復發。

生活環境太乾淨或致病

本身是腸胃科專科醫生的中大校長沈祖堯指,在本港,1995年每10萬人中約有0.2人發病,至2014年上升7倍,每10萬人有約1.5人發病。他指該病在西方國家發病率較高,澳洲每10萬人就有14人發病,相信香港發病率上升,與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有關,如常吃快餐、罐頭等含添加劑食物可能是主因之一。另外,生活環境太乾淨,未曾接觸益菌也可能是致病原因之一,「常在地上爬,偶爾放東西進口的小童,患此病機會相對較低」。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指,克隆氏症發病高峰期在20至40歲,最年輕患者僅6歲。患者多用藥物、生物製劑及手術等治療,因病因未明,無法「斷尾」。

為找出克隆氏症發病率大升原因,中大夥拍澳洲及中國內地多個科研中心進行「ENIGMA研究」,冀找出東半球炎症性腸病微生物群和飲食習慣之間的關聯。她期望3年內找出病症根源,研發預防及新的治療方法,如腸道微生物移植。

記者︰周凱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