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KOL當廣告推手

發佈時間: 2017/05/26

坊間不少在社交網絡坐擁大量粉絲的「人氣」KOL,品牌除喜歡找他們以名人推薦或代言的角色,提供產品試用體驗分享甚或製作網絡廣告,近年更開始找他們直接當廣告推手,這類純廣告內容一般稱為「特約分享/轉播」。

與此同時,臉書的推文運算模式,愈來愈令臉書專頁經營困難,Organic Reach已逐漸名存實亡,無論人氣KOL有多少粉絲,沒有廣告推送的貼文,除非內容與讀者的相關性、話題性或分享價值極高,否則曝光率一定有限。為求廣告曝光率有保證,近期另一現象就是廣告商在贊助KOL貼文之餘,還要另付廣告費推廣貼文。

我當然明白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但除非是與KOL共同創作的內容,我對這類「為廣告買廣告谷宣傳」的手法仍然有保留。雖然我也明白這是今期流行的Seeding手法,短期內亦似乎略見成效;但長遠來說,無論手法多高明,「特約分享/轉播」這廣告模式,始終會令讀者生厭,對KOL和廣告客戶來說亦未必是好事。

最近,本地廣告媒體監察公司admanGo,公布了一個有關KOL及媒體臉書頁「特約分享/轉播」廣告模式的報告,當中評估此類的廣告支出,最大手筆每個月可高達100萬港元,數字令人譁然。此外,該報告也列舉了最高收入KOL之排名(但有好些行內響噹噹的名字卻榜上無名)。我問了某些當事人,他們除了一笑置之,部分行家更質疑這些數字的可靠性,事關KOL就像明星名人一樣,哪來劃一定價?所以,我也很希望admanGo能夠告訴我,究竟這些數字是如何「估」出來的,好讓我學習學習。

話說回來,我見網友就此報告議論紛紛,可惜焦點卻鮮見落在廣告創意甚或貼文質素的重要性。原來大家只是追捧最流行的廣告形式,卻忽略了本來最核心的廣告內容。我不禁問︰「有了流量之後,我們還剩下甚麼?」(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