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化爐成為城市地標?

發佈時間: 2017/06/02

垃圾焚化爐成為城市地標?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我們不斷購物,同時亦為地球製造更多垃圾。其實,大自然本有轉廢為能的功能,但人類製造廢物的量與速度已遠超大自然的負荷。「正念消費」和「轉廢為能」成為人類延續生存的必然選擇。

丹麥有着悠久「轉廢為能」的傳統,以焚化垃圾再取的能源作供電及暖氣之用。近來丹麥還因為垃圾不足而要向鄰近國家購買。在哥本哈根市中心Amager有一焚化爐,採用了由建築比賽勝出的BIG建築新想法,將一個不受市民歡迎的垃圾焚化中心轉化成一座可以滑雪的山。公眾可以攀上此山,在頂峰俯瞰整個城市,之後還可以滑雪而下。建築的立面是由很多金屬植物盆組成。它們既作收集雨水之用,亦為城市創造更多的綠化。

Amager Bakke的煙囱是有特別的用意,它噴出來的是一圈圈圓形的輕煙,每一圈代表了若干噸的二氧化碳排放。藉此量化的煙圈作為對公眾的提醒和警號。正如建築師所說︰「只有認知才可以有動力改變人的行為。若人不明白,他們也不會作出改變。」他認為建築不只是為建築物設計美麗的外衣,或只是美化一個不為人接受的垃圾焚化爐,而是這建築設計真的為人和社會帶來實在的利益。

這焚化爐不但成為市民遊樂的公共空間,更具有教育及警世意義。況且,丹麥的國策是鼓勵健康城市和生活,鼓勵人民做運動,騎單車、攀山、滑雪等。Amager Bakke這新地標結合轉廢為能,教育與市民參與,它的意義實在重大。

回看香港,T-Park亦是一個轉廢為能的新嘗試,它轉化城市的污物,成為SPA浴場的能源。我們18區的垃圾站也可以成為每一區的地標,垃圾堆填區亦可轉化成美麗花園。正如著名日本建築大師Toyo Ito所言︰「只要人和人建立起彼此信賴的關係,無論是在任何不知名的土地上,都能夠實現出美好的建築。」(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翠兒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