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小學生愛比較 外遊要去日韓法

發佈時間: 2017/06/14

放假去旅行,近年已成為港人「指定動作」。但有家長發現,出國原來已難「滿足」子女,有小學男生明言羨慕同學可去日、韓及法國,要求母親照辦。社工指,學童互相攀比情況普遍,促家長將教育重點放在經歷,而非物質多寡。

小學生出國「有要求」?有家長在討論區指,早前帶着讀小學的兒子首度出國,一家到台灣旅遊,豈料兒子未感滿足,更明言想去日本、韓國或法國「補數」,令她大為氣結。帖文指︰「之前帶囝囝第一次飛台灣,他本身好開心,但返學校派手信後,回來跟我說羨慕同學去過日本、韓國同法國;我即教他大個搵到錢想去邊都得。」

旅行重點 應為增廣見聞

不少網民認同中小學生攀比情況嚴重,有人指讀中學的女兒曾「求媽咪不要不上班,否則自己無得去旅行」;亦有網民指,兒子的同學曾因無得去旅行而大發脾氣,最後家人要「碌卡分期付款」滿足其要求。有網民則指兒子曾抱怨,「點解同學仔有生日會,他卻沒有」。

明愛小學學生輔導服務高級督導主任馮慶球指,學童互相比較的情況普遍︰「即使屋企有車,都會介懷是日本車定歐洲車;又會比較屋企有無請工人。」他建議家長帶子女去旅行時,應強調目的地並非重點,可增廣見聞才重要。「出發前可與子女研究目的地的文化及特色,視作一種學習,而非單純享受旅遊。」

孩子動輒嗌「想要」 父母應糾正

資深社工彭智聰指,當今學童的問題是常有過多且過早的「刺激體驗」。「好多時候搞活動,小朋友會話細個時已玩過,根本無興趣再玩。」他指兒童的腦部發育,未必能消化「超齡」體驗,過早帶他們出國旅行,實質意義不大,反而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參與大自然活動。「去日本或法國,對孩子而言都只是一個地方,不一定能學到甚麼,接觸大自然的體驗會更好。」

彭續指,很多孩子愛以「想要」、「應該有」等方式表達,父母應及時糾正︰「要讓子女學懂感恩及感謝,明白物質享受不是必然。例如吃雞翼時,不妨教他們背後的產業鏈,如雞販要怎樣飼養,市場怎樣銷售,父母又要怎樣賺錢才能買到等,讓孩子明白背後的代價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