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輪威院結腸新症等4年 醫生:瘜肉或演變成癌瘤

發佈時間: 2017/06/19

公院昨起全面加價,急症室昨起由100元加至180元,有醫院人流明顯減少,亦有病人指輪候情況未改善。專科門診輪候卻愈來愈長,其中威爾斯醫院結腸外科新症足足要等4年,將軍澳醫院眼科新症亦需輪至2020年中。有外科醫生坦言,有腸道病徵的病人要等4年才見醫生,瘜肉有機會變成癌腫瘤,甚至會擴散轉移。

昨日所見,屯門醫院急症室登記處及輪候範圍皆貼有新收費價目表。有職員指,周日急症室輪候處大多會坐滿人,但昨人數減少。記者上月30日端午節假期當天下午1時許到屯院急症室視察,大堂坐滿輪候者,非緊急個案平均輪候時間要6小時,但昨相同時間人數明顯減少,非緊急個案輪候時間只兩小時。惟伊利沙伯醫院的輪候情況未見改善,屏幕顯示輪候時間為8小時。

加價後 屯院急症室人數減

不過,專科門診輪候情況,能否因收費改變而改善卻不得而知。據醫管局網頁上載截至今年3月底數據,屯院所屬的新界西醫院聯網,耳鼻喉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長達77星期,九龍東醫院聯網輪候時間更長,達94星期。

全港公院的內科、骨科及外科新症輪候時間,亦全數需等1年或以上;以新界東醫院聯網骨科輪候時間最「離譜」,穩定新症需等179星期,足足逾3年5個月。

51歲的單親媽媽何女士從事洗碗5年,去年起右邊肩膀勞損,上月獲轉介至公院骨科,豈料須輪到2020年3月才能首次見醫生,她直言感絕望,擔心屆時「見到醫生都無得醫」,儼如右手已廢。由於公立急症室等候時間太長,每次痛楚難耐,她都被迫看私家醫生,每次需約500元,生活更捉襟見肘。

網上專科輪候時間部分是「假象」,實地到各大「龍頭」公院視察,發現部分專科分科輪候時間實際更長,如威院張貼告示顯示,該院的結腸肛門外科穩定新症,需輪到2021年6月。

外科專科醫生蒙家興直言,結腸肛門外科新症大多已有大便帶血的症狀,「要等4年真是接受不到!」他指,以大腸癌為例,如已有瘜肉患者,或可於3至5年內演變成癌,已成癌的亦有可能於4年間出現轉移擴散,「可能連做手術都不值得做」。

梁卓偉:政府或低估醫護需求

港府早前公布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策略檢討報告,推算本港至2030年至少9大醫療工種人手短缺,其中醫生及護士均缺逾千人,反觀藥劑師和精神科護士則出現人手過剩。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接受傳媒訪問時認同,醫生人手不足,但認為在引進外地醫生前,政府可先進一步促進公私營醫療分流。梁又指,報告的獨立性及可信度值得肯定,惟政府需解釋為何會以現今服務水平作數據基準,或低估了香港對醫護人手的需求。

另報告推算物理治療師到2030年將缺約900人,物理治療起動、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及香港物理治療師協會指,報告沒計算物理治療師在基層醫療、社區照顧等方面的人手,只着重服務人次和時間,忽略服務質素和成效,低估人手短缺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