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近半患者沒任何病徵 把脈1分鐘測房顫

發佈時間: 2017/06/20

去年本港約有5.6萬人患上心房顫動(房顫),據心房社區心電圖普查計劃數字,估計到2030年患者人數會升逾50%,有高達83,746人,而近5成患者沒有任何病徵,但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5倍。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指,很多中風個案可透過及早檢測房顫而避免,最簡單的檢測方法就是用1分鐘把脈。

心臟專科醫生陳藝賢表示,年紀愈大或患心血管疾病人士,患房顫的機會愈高,而且「當心房發生顫動時,會形成血塊,血塊隨血管游走到腦動脈,會造成堵塞導致中風,故患者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倍」。據「測隱知心」長者外展大使計劃針對10,735名平均年齡78.6歲的長者進行的普查發現,74%新確診房顫病人每年中風風險達3.2至6.7%,較一般人風險高9至20倍,而近5成房顫患者沒任何病徵。

中風風險高5倍

現年74歲的熊志浩,曾兩度中風,在2007年確診中風時同時發現患房顫,事前完全沒任何病徵,他對中風感非常突然,現以藥物控制病情,但行動依然較緩慢及說話不清晰。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蕭頌華指,市民除可透過照心電圖等檢測房顫,最簡單方法是把脈,「將3隻手指平放拇指下方手腕位置,留意脈搏1分鐘跳動次數,若節奏不規則或跳超過100次,便可能是房顫,應盡早求醫」。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稱會積極推動透過房顫篩查及早找出患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治療藥物學系副教授甄秉言指,75歲以上,或年紀較小但患房顫及具較高中風風險人士,需每兩周進行每日兩次的間歇性房顫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