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日打機13小時 學童情緒失控

發佈時間: 2017/06/21

都市人手機不離手,有可能影響下一代。有調查發現,高小學生打機成癮情況普遍,最嚴重是每日打機13小時,以致出現情緒失控。專家認為,家長的角色重要,建議父母以身作則,並為子女安排其他活動,代替玩電子產品。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轄下社會及健康心理實驗室早前進行「高小學生打機習慣調查」,以問卷調查2,006名小四至小六學生。發現近1成學童有打機成癮或可能已經成癮,即是常想着打機,對打機以外事情失去興趣,當中6成指自己也感到花在打機時間過多。

多數遊戲含暴力畫面

調查發現,學童平均一星期有3.6天會打機,其中13.9%男生及約6%女生平均每天打機3小時以上,亦有個別受訪學童每日打機長達13小時。另外,約1/4受訪學童指,所玩的電子遊戲多數含暴力畫面,包括打架和傷害他人情節。

觀塘一間小學的學生輔導主任透露,學生平均每日打機2至5小時,有個別學生每日玩手機遊戲逾10小時,致出現尖叫和經常緊握拳頭等行為,認為家長有一定責任︰「有父母來接子女放學時都沉迷打機,又會把手機遞給年幼子女玩,家長自己也打機成癮。」

港大心理學系教授鄭思雅說,打機成癮主要源自學童面對社交及學業壓力,依靠「電子奶嘴」逃避問題和得到成功感。她又擔心學童有機會因好奇心及模仿力,以真人試驗暴力行為,影響成長。鄭強調,父母不能完全阻止子女打機,建議把打機時間限制於兩小時內。

最年輕求助個案僅9歲

東華三院心瑜軒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陳美璐表示,近年打機成癮出現年輕化趨勢,接觸過最年輕的求助個案僅9歲。她認為,預備升中的學童更屬高危一族,對於長時間工作的父母難以管理子女打機習慣,陳建議家人可安排子女參與青少年中心的晚上活動,以活動新鮮感代替電子產品︰「99%家長都會以打機時間做獎賞,但這會讓子女覺得做功課是苦差,只有電子產品是獎勵,因此對其他事物缺乏興趣。」

預防計劃 8成家長稱有成效

港大心理學系轄下社會及健康心理學實驗室於2015至2017年間,在8間小學推行「愛•關機」小學生打機成癮預防計劃,邀請229位家長參與訓練課程,教育家長分辨打機成癮症狀、如何有效處理超時打機行為,包括訂立賞罰制度等。

跟進研究發現,家長上有關課程後,子女平均打機時間即時顯著下降30分鐘,亦有超過9成家長稱,課程達到減少孩子打機時間、遠離暴力遊戲和增強親子溝通的效果。有父母坦言,課程加深了對子女的了解,覺得與子女相處模式有改變︰「以前看到兒子玩電子遊戲,只會責罵他,課程令我明白他打機原來是因為悶。」該名家長其後為家庭安排打球、下棋等活動,兒子也因而減少打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