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乙型肝炎

發佈時間: 2017/07/06

乙型肝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潛伏期由45日至160日不等,症狀通常在3個月內出現。急性乙型肝炎常見症狀包括發燒、噁心、嘔吐、眼白變黃、大小便變得深色等。自從1988年政府為所有初生嬰兒接種乙型肝炎疫苗後,未來因為此病毒引致的死亡或肝癌的人數可望下降。

現時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綫藥物,可分為針劑及口服藥。針劑的例子是長效干擾素(Pegylated interferon alpha-2a),用法為每星期進行一次皮下注射。常見副作用包括肌肉疼痛、疲倦及頭痛、發燒等的流感症狀。

口服藥的例子包括替諾福韋(Tenofovir)及恩替卡偉(Entecavir),常見副作用包括頭痛、頭暈、疲倦及噁心等。口服藥的好處是患者可免受針刺的痛楚,服藥上亦較為方便。但缺點是沒有固定的建議持續用藥時間,患者一般會持續服藥,直至乙型肝炎病毒複製受控。相反,長效干擾素的建議持續用藥時間則為48星期。

需要長期服食類固醇,或正在接受化療的乙型肝炎帶菌者,都有機會因為免疫力下降而使身體不能抑制肝炎病毒的複製。

撰文: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
欄名: 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