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波的抵抗精神

發佈時間: 2017/07/17

中國在囚異見人士、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在7月13日辭世。他逝世的消息令人神傷,也令社交媒體都給洗版了,網上留言除了表達哀悼之情外,也有對中共政權的譴責。這種情感的宣洩,會維持一段短時間,但如何把悼念劉曉波的悲憤化為力量,是我們需要思考的長遠問題。

短期而言,要爭取的毫無疑問是劉霞及其家人離開中國。不過,在目前的形勢下,中國的國力如日方中,對於外國施加的壓力毫不懼怕,而且,大國的代表美國表現不濟,以今次要營救劉曉波出國的行動為例,出力最多的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如果西方大國不能加大力度,恐怕爭取劉霞出國的願望最終亦未能實現。

長期而言,我們如何延續劉曉波所倡議的價值呢?我認為劉最核心的想法是和平抵抗。在中共的強權面前,劉所展現的是一種既溫和卻不妥協的抵抗精神。他用的不是急風暴雨的社會行動,而是柔性的抵抗,在言語和行為上均不會使用暴力,但立場卻堅定不移,絕不動搖。

在中國,要繼續劉曉波的遺志,恐怕也不容易。劉就是採用這種極溫和的手法也給無情的打壓,究竟有無後繼者有這種心力及道德力量去與中共政權周旋到底,還有待觀察。在香港,我們至今仍不斷爭論,究竟是與中共「和解」,還是繼續「抵抗」,在建制以外的泛民及自決陣營仍未有共識。

不過,劉曉波給我們的啟示似乎是,去到最後,抵抗(包括抵抗權力施加的壓制、抵抗謊言)似乎是無可避免的。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