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預警

發佈時間: 2017/07/21

2004年的印度洋海嘯和2011年的日本311海嘯,相繼造成極大的傷痛。居住在海嘯風險較高地區的人,自不然會提心吊膽。因此,建立有效的海嘯預警系統是刻不容緩的工作。

利用全球各地地震監測站的信息,可以估算海底地震所引起的海嘯風險,以及判斷海嘯到達岸邊的時間。可是,要準確預測海嘯的威力,則需要海嘯的實測高度。

現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個國家,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建立了數十個海嘯監測系統,利用放置海底的壓力感應器,偵測海嘯的波幅,然後上傳到海面浮標上的接收器,再透過人造衛星傳送到陸地的監控中心。中國亦在南海、琉球海溝等關鍵海域,設立海嘯監測浮標,配合全球的監測網絡。但由於海上情況惡劣,海嘯監測系統較容易損壞,降低監測網絡的效能。

最近,科學家以全新的思維,成功開拓監測海嘯的新技術。原來海嘯觸發的海水上下運動,會規律性地改變海面的氣壓,在大氣層中形成一股向上傳播的波動;到了300多公里高的電離層之後,波幅被放大,電子的密度改變,進而影響到全球定位衛星的訊號。透過分析衛星數據的異常,科學家便可以計算出海嘯波的高度。由於這些數據獨立於傳統的海嘯數據,這項技術可望保障海嘯預警的可靠性。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梁榮武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