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記上市後的廣告新生態

發佈時間: 2017/07/28

這一邊廂,《壹週刊》近年生意慘淡經營,最終黯然賣盤收場;另一邊廂,《100毛》及「毛記電視」分別短短成立只有四年及兩年多,年收入卻超過9,500萬,按年增長逾70%,母企業「毛記葵涌」正向港交所遞交主板上市申請。此消彼長,顯示出傳統紙媒及新興社交媒體,兩代商業模式大不同的新舊交替。

《100毛》及「毛記電視」的收入,主要靠媒體包廣告製作的一條龍服務、臉書頁轉播贊助內容、活動贊助等收入帶動。今早有記者致電問我︰「究竟這類《100毛》式的廣告風格,其成功可否繼續複製?此外,其收視屢創新高的網絡廣告片,主要都是靠其臉書頁帶動人流,吸睛力會否很快到達瓶頸?」

無可否認,《100毛》式的廣告風格,的確受到很多網絡世代的觀眾歡迎(我不會認為他們一定年輕,但相信他們大多是厭棄了本地主流傳媒的一群),繼而備受廣告客戶力捧。

但正所謂「電視廣告有好多種」,如果生意要持續增長,作品便無可避免要量化(因為客戶沒可能繼續無止境地買同一種服務和任你叫價);而所謂《100毛》式的廣告風格,在未來相信需要有更多的變種,才可迎接供不應求的客戶群。但以《100毛》公司內這班年輕人快轉數的腦袋,捕捉潮流脈搏的速度,應該難不倒他們。

至於《100毛》能否繼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靠臉書頁吸睛繼而吸金?這方面,我反而認為這將會是他們未來的最大挑戰,這同時亦是目前不少過分依賴臉書頁帶動流量的傳媒的困局。尤其是臉書頁的「自然觸及率」只會持續收緊,臉書頁的流量亦只可靠付費廣告兌換時,任何媒體經營者的長遠生存策略,都必須更努力地「去臉書化」,《100毛》也不例外。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