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花得花 激活經濟

發佈時間: 2017/08/07

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在網誌批評政府過去10年的「守財奴」政策,是「穩健有餘,進取不足,不合時宜」。本欄一直主張港府要善用盈餘,今年3月28日我們更以「香港需要沒盈餘的預算案」為題,力陳與其坐擁巨額盈餘,不如善用公帑。

過去10年,政府公共財政的理財原則的確就像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所說,有「孤寒財主」的作風,真是連手指罅也不漏水。時任財爺或會自以為成功替港人「睇住盤數」,實際上卻錯失很多寶貴發展時機。

港人都知道,財務穩健對香港十分重要,除了要應對全球經濟環境充滿不明朗的因素之外,較理想的公共財政狀況也可讓人口逐漸老化的社會有一個順利的過渡。不過,「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原則,與應花得花,刺激及促進經濟,並無矛盾。

若任志剛說的正是現屆政府理財哲學的預告,港人應會樂見政府「盡快做、做得到」,並「做得好」的一系列以公帑來刺激經濟的措施。刺激經濟,顧名思義,並不應是「政府派錢,市民分錢」,若真要「派」,派樓一定比派錢更好。「派」有盡快產生效果、直接見效的意味,住屋既然是民生最關注的問題,政府便好應「派樓」或「派」一些與住屋相關的項目或措施。

今時房屋長遠的政策應已在進行中,新的計劃反而要朝「朝種樹,晚鎅木」的短期方向構想,例如栽培工程師,便不及協助地盤工友盡快開工或讓地盤飯堂、附近食肆做多點生意。大家會認為,市民一般會希望政府盡快起好樓給他們住,還是希望政府替他們供書教學,待子女博士畢業後,買層樓給他們住?

既然要花公帑刺激經濟,就要短期見效,不要去發展太空計劃,探尋宜居星球,又或搞清楚宇宙大爆炸確切發生的地點。與住屋問題有關的措施,有人可能寧願有租金津貼,但這其實等同派錢,只會白白令業主得益,能否製造可刺激經濟的乘數效應實屬疑問。

用錢刺激本地經濟要花得其所,而鼓勵本地消費最能令香港經濟受惠,原則是「香港錢不讓別人賺」,實行肥水不流別人田,例如由政府發放指定行業的現金消費券,如食物券、醫療券、服務券等。此外,也可藉着今次以公帑激活經濟的措施,同時提高本地產品及服務的檔次,具體怎做?明天續。

(激活經濟二之一)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