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沉默的不安

發佈時間: 2017/08/09

“I have to please everyone!”Henry是一位外籍資深大律師,現年50多歲的他,患有驚恐症和抑鬱症超過20年,一直接受藥物及心理治療多年。每逢在法庭工作,他總會感到相當大壓力,生怕自己的表現未能達到期望,令法官和委託他的顧客失望。

當他與個別好友聚會,有時在傾談的過程中出現「沉默」,他便渾身不自在,生怕被對方拒絕,於是他會不斷尋找話題來討對方歡喜。

這種強烈地「討好所有人」的想法,原來源於童年時的不快經驗。由於Henry的母親體弱多病,父親又年事已高,故他自小由阿姨獨力照顧。有時Henry見到阿姨不瞅不睬他數天,又從不解釋因由,令他大惑不解。「沉默」令他聯想自己未能達到阿姨的期望,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沉默」令他感到不安和孤寂,像行刑前的罪犯般無助,也感到一份委屈,因為他從不知道自己犯了甚麼錯。

當我問及「沉默」的一般理解,Henry想到「沉默」可以是一份「平安」和「寧靜」(peace and tranquility),正如一首天主教詩歌《Prayer for peace》的歌詞所描繪,「平安」無論在我們身上腳下,前後圍繞着我們,讓這份平安祝福身邊的人。(“Peace before us, peace behind us, peace under our feet, peace within us, peace over us, let all around us be peace.”)

「沉默」的轉化,由「不安」化作「平安」,並將這份「平安」成為自己和他人的祝福!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郭澤恩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