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美儀
楊美儀

住屋歧視

發佈時間: 2017/08/10

香港住屋問題一直困擾着大部分香港人,近年不少人因買不起、租不起房子而移居內地,甚至台灣。過去十年,因為工作以四海為家,我真的感受到一個家的重要性。香港地少人多,家是唯一可完全擁有屬於自己私隱的空間,家是心之所在。一個空間的意義,表面上是一個棲身之所,但卻不止於此。

最近我在蘋果店認識了一位年輕讀者,她自小在何文田公屋長大,自讀小學開始到出來社會工作,最怕別人問她住在哪裏。她對於自己家住公屋有點自卑感,因為同學都把她分類,她被孤立,不能融入住私樓同學的圈子裏。到出來社會工作後,每當認識新朋友,在稱呼她名字後就例必問她住哪裏?當知道她住公屋後,對她的熱情就即時降溫了。我回應她︰「唔係你嘅錯,呢個係社會嘅錯。」

所謂「社會嘅錯」其實也包含家庭教育。她很享受在蘋果店工作,因為這間公司的文化是人人平等。當她說着自己的故事時,令我想起20年前,有一則傳聞是關於某大化粧品牌並不會錄用住公屋的應徵者,即使是擁有碩士學位。當年我向此集團總裁求證此傳聞,她否認。

住屋不單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原來也是履歷表上的重要一環,出來社會謀生,甚至交朋結友的機遇原來都有直接影響。一個文明社會不應存在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香港不是有一個甚麼平機會的組織嗎?這社會現象實在比性別歧視或歧視同性戀更值得關注。政府認為解決房屋問題是重中之重的話,好應該正視這種住屋歧視所引伸的不公平現象。

(本欄逢周四、五刊登)

撰文: 楊美儀 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 HerbalGram創立人、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
欄名: 緣來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