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解釋動物行為

發佈時間: 2017/08/11

經濟學的ABC告訴我們︰資源有限,慾望無窮;無人能夠自給自足。慾望不能被滿足,最初大家可能會勤力點;但當勤力也無補於事時,交換行為便由此而生,互通有無。

然而,所謂的互通有無,並不都是公道地進行,討價還價常常涉及巧取豪奪。比利時列日大學(University of Liège)的布諾康妮(Fany Brotcorne)博士對獼猴的研究,真教我們大開眼界。

布諾康妮博士最近在《新科學》(New Science)發表論文,總結她對旅遊勝地峇里的廟宇附近四組獼猴的觀察。她發現,兩組獼猴與人類社會的流氓惡棍一樣,懂得偷走遊客的太陽眼鏡、攝影機、電話以至銀包,直至受害人用食物交換,牠們才物歸原主。

更令人驚嘆的是,她將第五組獼猴加入這環境內,這個新來的隊伍很快又已經學到這些敲詐勒索的伎倆。

布諾康妮的研究證明,經濟學理論同樣可用以解釋動物的行為;而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相同之處,又遠在我們的想像之上。

(本欄逢周三、五刊登)

撰文: 麥勁生
欄名: 《藍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