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的政治

發佈時間: 2017/08/21

東北發展案的13名被告,及要重奪公民廣場的雙學三子,上周相繼被上訴庭判處入獄的刑罰,我們感到傷心甚或心碎。

法官嚴苛的解讀何謂「暴力」,我不會猜度他們是為討好權貴,只能慨嘆大家生活在平行時空(因此法官不知道《獨立媒體》是獨立自主的媒體,而不是爭取香港獨立的媒體)。相反,入獄者的父母,紛紛表示對兒女的行為感到驕傲,令人動容。

但傷心過後,我們還是要向前邁進。最近閱讀美國作家及行動家帕爾默(Parker Palmer)的作品《民主,心碎的政治?》,從中得到一些啟發。

帕爾默也曾經對美國的政治感到失望,他想到美國立國的理想,在《獨立宣言》中提到的「人人生而平等」,其實一直未有達成︰黑人平權要到上世紀60年代才達到;但到了今天,還有無數基本權利仍要繼續爭取。但他認為,一是要堅持對話;二是要深耕細作,走入社區。

關於「堅持對話」這一點,香港的情況畢竟與美國不同。美國是民主國家,即或一方如何不同意另一方的說法,該一方也可能通過對話影響當時的執政者。在香港,我們對着特區政府,儼如跟空氣說話,特區政府最終要聽命中央,不能作主(當年林鄭與雙學對話無疾而終,就是一例)。但深耕細作,走入社區,卻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際此轉折時刻,我們應仔細思考及部署,如何具體展開深耕。

帕爾默在該書末引述神學家尼布爾的說話,大意是︰「但凡值得做的,沒有一事可以在我們一生中成就;但凡是真善美的,沒有一事可以在眼下看見;但凡我們所做的,無論何其偉大,沒有一事可以單憑一人達成。」因此,尼布爾鼓勵我們要有︰信、望、愛。共勉之。

(本欄逢周一刊登)

撰文: 鄧偉棕 畢業於中大社會系,執業律師,佔中運動支持者。
欄名: 後佔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