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租不賣解長遠房困

發佈時間: 2017/09/07

政府將推「港人首置上車盤」計劃予符合資格的市民置業。本地房屋問題嚴峻,若現屆政府真正能夠分階層,針對其住屋需要對症下藥,便走對了第一步。不過,長遠而言,日後所有「公營房屋」(包括今時的資助房屋)還應只租不賣。

今時地產市場已扭曲,「市場被扭曲」是指政府已不能單靠增加房屋供應而去滿足市場需求,因今時私樓市場的發展,已令住宅單位像其他商品一樣,可透過市場增值。

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顯示,本年7月私人住宅售價,按年升幅近20%,已連升16個月,累計升幅24%;租金指數則連升8個月,再創新高之餘,按年亦已升了9.3%。

以上樓市的最新發展,港人即使未有掌握具體數據,也會知道問題極為嚴峻。問題是有沒有足夠土地供應,而即使有地建屋,事有緩急,政府建甚麼樓、對象是甚麼人等,都需要關注的細節。在回應了基層市民住屋的關注時,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同時正式表明,擬針對性地為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首次置業者,尤其是年輕家庭提供上車計劃,值得支持。

未來20年,全球會有70%的人聚居於城市,作為國際都會,香港的城市人口只會有增無減,那全因量化寬鬆(QE)後,銀紙貶值,商品(包括房屋)、資源有價,而被搶購,這是全世界今時的現象及日後的趨勢。因此,香港的城市範圍會因人口漸多而日益擴大,這是必然的趨勢。

看看香港過去的發展,開埠初期,港島區普羅市民由聚居西環太平山街一帶,擴至灣仔、銅鑼灣對開填海地,再向港島東區發展,自西向東,部分土地不也由填海得來?九龍及新界的例子就更多。

今時社會在覓地建屋上,應可漸凝聚到共識,而筆者對能否成功覓得土地就頗為樂觀,但建屋以後,能否真正讓市民負擔得起,仍需要有點智慧。即使建成100萬個私樓住宅單位,但仍不表示港業主可負擔得起,因為「QE」之後「錢太多」,除非全世界資產收縮,減三分二!不過,香港經濟承受得來嗎?

因此,政府在協助有需要家庭「上車」的同時,必須再三提醒市民︰買樓並非有賺無蝕,也非保證升值;自住沒問題,但若作為商品,甚至炒賣,責任就要自負。政府應要經常教育公眾︰「樓價好貴,量力而為」,「量力而為」是指「供得起,蝕得起」。長遠而言,日後所有公營房屋,應「只租不賣」,因為即使每呎6,000元,又有多少年輕人可負擔?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