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民以逸待「樓」

發佈時間: 2017/09/18

不少新盤發展商都會為準買家提供高成數的按揭計劃,但消委會發現,這類計劃的利率通常較銀行高逾倍。很多買家都知道發展商按揭利息偏高,但「無奈」「被迫」要買樓。政府應立即展示決心為市民解決住屋難題。

消委會比較由銀行及發展商提供的按揭計劃後,發現兩者的利率大不相同,分別是「最優惠利率(P)-2.75%」及「P+1%」;若以P為5%計算,銀行比發展商的利率(發展商6%-銀行2.25%)低3.75%!消委會又以一個價值848萬元的單位做假設,銀行與發展商的按揭全期(25年)總利息支出相差逾500萬元!因此,消委會忠告市民,要考慮還款能力,不要選擇難以負擔的按揭計劃,甚至有需要儲夠錢才買樓,但面對樓價癲升的現實,市民心急買樓,又絕對可以理解。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顯示,本年7月的私樓售價已連升了16個月,按年升幅近20%,累計升幅24%,近個多月來,這趨勢並沒有改變。本地樓市因住宅單位居住、投資「二合一」的性質而遭扭曲,而樓市「只升不跌」卻似乎已成社會常態,但以後的樓市真仍會這樣?

雖然今時土地供應仍然緊絀,但未來數年私樓動工量和落成量都比前增加,政府更指未來3、4年,一手住宅潛在供應量達98,000個單位,其中估計有近7成是中小型單位。這批近10萬個單位的供應量,若沒有投資者或炒家推波助瀾,應能惠及真正的用家。樓市現正處於歷史高位,今年首季的置業負擔比率亦已進一步惡化,若加息,供樓壓力必會大增,政府必須警告有意買樓者︰買樓非有賺無蝕,也不保證升值,若投資、炒賣招致損失,後果自負。

今時無論買樓自住或投資者都有「買咗先」的心態,但都假設樓會升值,若市況一旦逆轉,私樓升值,甚至保值的風光不再,買家即使不「偷雞」,也會蝕「渣米」,或者,損失更多、更大。業主資格有限制的居屋頗能反映市民置業自住的真正需要和心態。曾幾何時,居屋不少中籤者在「揀樓」時「甩底」,令居屋「貨尾」要延後與新一期居屋一併出售。若樓市不瘋狂,住宅單位空置率進一步下降,樓價回穩,準買家還會「被迫」買樓嗎?

最近內地高調提倡「房住不炒」,強調還原房屋居住的基本功能,並有一系列的行政措施配合。當然,市民「一定要置業」的心態並不是朝夕可以改變的,政府更必須在覓地建屋上,展現出決心和魄力,並配合有效的房屋政策,才可讓市民安心,以逸待「樓」。

撰文: 石老師工作室 敢批評,提意見;求共融,齊築福。
欄名: 為理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