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無視膽固醇控制 或增通波仔後復發風險」

發佈時間: 2017/10/06

{{hket:inline-image name="ok-thinkstockphotos-607483050.jpg"}}{{/hket:inline-image}}

冠心病是香港常見的心臟疾病,每年因患有冠心病而需接受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以打通血管的病人更高達6,000多宗。不過心臟科專科梁永雄醫生指出,做了「通波仔」手術並非一了百了,因為手術只是治標之法,病人本身血管栓塞的風險並沒有減少,仍屬高危一族,如果手術後仍不嚴加控制壞膽固醇及其他危險因素,容易一塞再塞。

事實上,病人若需做通波仔手術,已意味著其心血管已因膽固醇積聚而出現粥樣斑塊,手術治療只是將塞得最嚴重的一段血管打通,病人本身血管栓塞的風險仍然存在。梁醫生指出血液中的膽固醇其實分為高密度膽固醇(HDL)及低密度膽固醇(LDL)兩種,其中低密度膽固醇又名「壞膽固醇」,是形成粥樣斑塊的元兇,因為壞膽固醇會積聚於血管壁內令血管收窄,阻塞血液流通,加速血管硬化,造成梗塞並引發各種心血管疾病。

{{hket:inline-image name="ok-lam_1955.jpg"}}{{/hket:inline-image}}

膽固醇理想指標因人而異

梁醫生不諱言理想的膽固醇水平因人而異,必須把個人的風險因素計算在內,而根據歐洲心臟學會及歐洲動脈硬化學會(ESC/EAS)於2016年發出的異常血脂治療指引指出,在處理血脂問題時應從降低壞膽固醇水平著手。「新指引把患者分為低至中風險、高風險及非常高風險三大類別,其中,低至中風險人士的壞膽固醇目標指數為3.0mmol/L;高風險人士,即有單一危險因素患者則為2.6mmol/L或以下;非常高風險人士即曾確診心血管疾病、曾接受通波仔手術或有多個危險因素的患者,應該將壞膽固醇進一步調低至1.8mmol/L或以下水平,病人可向醫生詢問有關參考指引,從而定立控制膽固醇的目標。」

飲食輔以藥物 助高風險人士控制膽固醇

梁醫生續指低至中風險人士可透過控制飲食以降低壞膽固醇水平,避免進食含反式脂肪或飽和脂肪的食物。而高風險及非常高風險人士,或不能透過節制飲食將膽固醇控制於理想水平的人士,則需透過控制飲食再輔以降膽固醇藥物來控制壞膽固醇至理想水平。梁醫生明言大部分很快需要再做通波仔手術的病人,都是因沒有好好控制壞膽固醇水平所致。

他汀配膽固醇抑制劑 療效或更佳

現時,坊間最常見治療膽固醇的藥物為他汀類(Statins),其功用主要是透過減低肝臟製造膽固醇,從而降低血液內的壞膽固醇含量。如果能按照醫生的指示用藥,大部份病人也可以將壞膽固醇指數降低約30-40%至理想水平。不過梁醫生補充若果用到中至高劑量的他汀類時,患者有機會出現肌肉酸痛或肝酵素異常等副作用。如果出現以上問題,醫生會建議病人配合膽固醇吸收抑制劑(Ezetimibe)服用。「膽固醇吸收抑制劑能減低腸臟對食物膽固醇的吸收,配合他汀類服用,既可控制血液中的壞膽固醇含量,又可避免高劑量他汀類引致的副作用。而且研究更顯示,同時服用他汀類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作雙效治療的患者,能有效將血液內的壞膽固醇含量額外降低約2-3成。」請注意以上述藥物為處方藥,詳情請諮詢醫生。

{{hket:inline-image name="Photo2.jpg"}}{{/hket:inline-image}}

最後梁醫生提醒市民,由於冠心病大多沒有明顯症狀,即使常做運動、身形標準的人士也有機會因膽固醇超標造成心血管栓塞,故建議踏入四十歲或以上的人士應該每年最少詳細檢查身體一次,看看體內有沒有潛在的危險因素,確保膽固醇水平正常,及盡早預防。

本健康專題由MSD贊助  CARD-1220851-0000 06/17

{{hket:youtube id="qL05qyuC2KQ"}}{{/hket:youtube}}

(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