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緊急寄養家庭 以愛療傷

發佈時間: 2017/09/21

她,14年來為超過70位嬰孩提供緊急寄養服務,收留過父母因不同狀況必須與家人暫時分開的嬰孩,每天餵食教養猶如真正的父母。家庭遭逢突變的兒童,最需要的是關心。是以,她少說多做,主動組織活動一起玩,以愛緩和傷口的痛。

走進許太的家中,迎面而來的是在地上爬行的小嬰兒,他已經10個月大了,在這裏作緊急寄養已有數月,算是寄住時間比較長的一人。小嬰兒初來的時候,不知怎的經常尖叫,加上濕疹不時𢱑痕,令許太幾乎無法安睡。雖然如此,她說來沒有半點抱怨,像閒話家常一般輕描淡寫。打從2003年開始,她已照顧過超過70名嬰兒和兒童,當中由出生十多天至14歲不等,甚麼狀況的孩子都幾乎接觸過。

多帶孩子出門玩

到來寄養的小朋友,都是因為家庭遭逢突變,例如父母吸毒、虐兒、離婚、精神問題或犯了法而沒辦法照顧年幼子女而來的。到來的孩子,都背着一段經歷,帶着不同的情緒。許太說︰「首先要處理他們的情緒。」所以,當接到寄養的電話時,她會準備好清潔的家居和床來迎接。初來的孩子有些會哭鬧着要回家,有些則沉默不語;有些會打架,有些說話內容不像小孩;有些是「雙非」兒童,有些是說廣東話的少數族裔,信奉伊斯蘭教。

在孩子面前,許太說話不多,先安頓好他們的東西到床上,然後給吃的,盡量讓他們感到輕鬆自然。突然離開家庭的他們,有些衣物也沒兩件,許太多年來儲起了不同年齡的衣物,以便隨時給有需要的孩子穿着。「要給他們愛和關心」,她說。平日,她送孩子上學下課、到公園玩、或到圖書館看書;假日,她會主動安排行山、遊船河等活動,帶同自己的兩名孩子和寄養孩子,與家族的親友一群人去遊玩,群眾的氣氛往往令寄養孩子更容易找到歸屬感。

影響子女齊接納

許太家住公屋,育有一對子女,現在都已工作了,兒子當水手,女兒是名護士。寄養孩子與女兒同住一室,家居雖然不算寬敞,但卻清潔舒適,應有盡有。女兒許納爾與不同的寄養孩子同住,很能理解孩子的心曲。她說︰「晚上有時小朋友會哭,我就會哄她,請她吃東西。」因為家中有寄養孩子,許納爾與哥哥從小便很懂得照顧嬰兒,關心小朋友,願意分享房間及物品,安慰他們並給予支持,令小孩子相信,社會是有愛的。

照顧服務需求大

所謂緊急寄養服務,是為家庭突變的孩子提供即時的託管服務,由有關的社福機構轉介,直至由長期寄養服務機構接收為止。現時本港共有4家機構提供緊急寄養服務,分別為香港家庭福利會、保良局、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洪文慧說,現時4機構只有大約150個緊急寄養家庭,不足以應付需求。寄養家庭每月約有1萬元,應付3餐膳食、交通費等支出。洪文慧認為寄養孩子的情緒最需看重,他們在陌生環境不容易適應,要付出很大的愛與關懷。許太相信若家人都接納寄養孩童,付出關心,他們其實都很容易相處的。寄養服務查詢:2497 9079

撰文︰馮淑嫻 (lydia.shfung@gmail.com)

攝影︰林良明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