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名菜丟失多

發佈時間: 2017/09/22

傳統名菜丟失多

拜讀許衡老人的《粵菜存真》,不期然感恩。這本書如果來不及在「文革」前出版,恐怕就永遠沒有機會出版。好彩他在1959年編寫完成,1963年出版,雖然後來沒有再版(可惜),但有不少仍留存下來。找了多年終獲高人指點,弄得一本。一看就感嘆,我們丟失太多文化遺產了!

據出版前言,60年代初許衡已有40多年資歷,即是他由20年代開始浸淫粵菜廚藝。20、30年代的廣州是粵菜黃金時代,飲茶的「星期美點」即創於20年代,現在香港陸羽茶室仍保留此傳統,點心每星期不同。

20、30年代,廣州物價相當穩定,大三元的大群翅售60元一份,而民國20年,即1931年,廣州米價每斤大約一毫,牛肉每斤六毫,瘦豬肉每斤九毫,鹹蛋每隻兩分錢,由此可見60元是很高的消費!

許衡經歷了空前繁榮的20、30年代廣州餐飲時代,又捱過抗戰,到了1959年,寫出一生累積的經驗,下筆也常帶感慨,說:「這道菜近20年已消失了。」他列了十道菜︰揚州戈巴、菊花鱸魚窩(鍋)、鮮陳菇、蟹燒紹菜、荷葉米粉肉、蜜餞火腿、酥鯽魚、鮑魚川雞片、雞茸青豆、炒馬鞍鱔。

他寫出每道菜的做法,有經驗的廚師如肯花心思,名菜不難重現。可惜現在有心機的粵菜廚師難求。客人大都不懂得吃,有些諸多要求卻又不捨得付鈔,廚師自然得過且過。

《粵菜存真》是寫給廚師看的,非常實用,但又有很多菜名典故看得人會心微笑。例如「臥龍舒卷」原來是「野雞卷拼蝦球」(因為菜名常以蝦為龍);「舌戰群儒」是「榆耳川鴨脷」,是否夠絕?每道菜都說明做法。

上期介紹「香池賽艷鴨」,方法是光鴨由背劏開洗淨汆水去血污,然後加鹽、紹酒、薑蔥及滾水把鴨燉腍,取起鴨放大鍋內,另外鮮草菇、鮮蓮子、鮮蝦丸、腎球、雞球也用水汆熟,放在鴨的周圍,跟着便把燉鴨的原湯燒滾(如不夠酌加上湯),倒入大鍋內,加一片金華火腿,再灑上一把去蒂的夜香花。

許衡認為這道夏天的燉品多采多姿,爭妍鬥麗,反映廚師的心思。我認為蝦丸可用蝦球代替。

(筆者按︰上周誤寫為《粵菜傳真》,謹此向讀者致歉。)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