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者網上「教書」半年 賺$3500萬

發佈時間: 2017/10/20

內地知識經濟的火苗迅速冒起。北京大學一名教授最近成為了「知識網紅」,在付費知識平台上開專欄講解經濟學知識,半年間賺了3,500萬元(人民幣,下同)。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天用10分鐘左右的短片講解經濟學知識,半年間這個收費199元的課程已有17萬訂閱者,為薛兆豐帶來了3,500萬元的收入。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知識服務作為一種新興的互聯網服務開始興起。以知識為主打的付費內容,正成為現今互聯網經濟最熱門的話題,其本質就是把知識變成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商業價值。

內地知識服務商「邏輯思維」從提供免費語音知識,到推出付費知識平台「得到」,更可視為分水嶺,故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差不多每月都有知識付費的新產品出現,例如於4月有「問咖」、「值乎」上綫;5月有「分答」、「知乎live」上綫,當中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在「分答」上回答32個問題賺20了多萬的新聞,更紅遍互聯網。

知識付費經濟正成為互聯網最新的戰場,各方爭相透過專欄訂閱、付費課程、內容讚賞、有償問答、社群等形式實現內容變現(將內容轉化為收入)。事實上,知識付費經濟的核心仍是「粉絲經濟」,通過各個行業「大V」(內地互聯網上,身份獲認證的意見領袖)的專業知識和影響力創造價值。目前,一些成功大V的市場價值更可達千萬甚至上億元。

自我學習需求大 趨生行業

早前,內地網上音頻平台蜻蜓FM與擁有4,000萬粉絲的內地音樂人高曉松,聯合出品的付費音頻節目《矮大緊指北》,開播不到一周已獲得累計收聽人數超過200萬人。原央視主持人樊登辭職後開辦「樊登讀書會」,其每周講一本書的音頻和視頻節目,如今已吸引近260萬人訂閱,欄目價值逾億元。

知識經濟為何這麼紅?有分析認為,知識付費時代的崛起,與自我學習、自我提升的時代需求日益強烈大為相關。世界不斷變化,激發了中產階層的知識焦慮,推動了知識平台的發展。另外,知識付費平台的技術演進,付費方式的便利化,也打通了這一產業的技術障礙。

要有持續內容 免淪泡沫

近幾年,隨着內地互聯網爆炸,機遇一個接一個,也不斷出現許多「現象級泡沫」,特點是在互聯網上迅速引爆、引起公眾和資本市場熱切關注,構成現象級話題,但最終卻成為莫名隕落的產品或人物。

知識付費經濟浪潮撲面而來,對於其商業模式,目前仍有爭議。內地財經作家吳曉波認為,從事知識付費最大挑戰是有沒有持續內容的生產力,只有踏實地做好內容,才會得到用戶轉發,轉發後就會帶來新的用戶,這是個持久工作。他認為知識付費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現象級泡沫。

事實上,在知識付費平台上,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是「20分鐘讀本書給你聽」,即最大化提煉一本書的「乾貨」,令用戶在最短時間接受到精華知識,迎合這個匆忙時代的需求。但持不同意見者認為,講書者的提煉是經過主觀過濾後的產物,不能取代閱讀帶給人的思考和充實感,碎片化閱聽,也不能令知識有深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