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處理幼兒情緒 先認同後引導

發佈時間: 2017/11/15

經常有家長在公眾地方教訓孩子或任由孩子哭鬧的片段被放上網,作為家長也明白,有時非當事人實在難以解釋當下發生的事情。但家長常對幼兒鬧情緒束手無策,卻是不爭事實。跟幼兒說道理,他們似懂非懂,打罵更是沒效用……還有甚麼可行策略?

活學坊導師Monica Hung(熊熊姨姨)指出,家長應先理解孩子的感受,分析鬧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有效引導他們學習處理情緒。

孩子以哭鬧來爭取玩具、糖果等,家長應採暫時性的不予理會,待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作處理,避免幼兒利用哭鬧來滿足需求。「要是孩子在商店內發脾氣,家長要幫助他們轉移注意力,可帶他到角落,給予時間冷靜,但謹記要堅持立場,不要滿足他即時或無理的要求。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亦可向他們講道理,內容要清晰簡單,並且只說當前的問題。」

切忌否定感受

她不諱言,家長對幼兒情緒常有不少誤解,也容易予以否定,例如孩子跌倒哭泣,家長會安撫說︰「不用哭,沒事的!」這其實是否定了孩子的感覺,遏抑其情緒及判斷能力,有機會導致他出現退縮的表現。「很多家長都誤以為情緒是不好的東西,但情緒就像天氣,沒有對與錯,除了憤怒、害怕、煩躁外,亦有愉快、充滿信心等表現。」她續稱,情緒問題有外向性及內向性,前者情緒反應大,孩子控制能力較弱及易發脾氣,也有些孩子是因情緒緊張而無故哭泣,與人交談時可能顯得不知所措……接納他的情緒並不是任由他失控,也要讓孩子學懂自我調控;而內向不作聲的孩子,家長當發現他悶悶不樂、對事情提不起興趣,先不要催迫他或問太多問題,可透過遊戲、繪畫,讓幼兒說心中感受。

聆聽想法︰家長應多與兒童溝通,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要留意的是,孩子未必會立即打開話匣子,要給予時間和耐性,多作嘗試,並觀察及主動說出他的感受,當孩子感到有人明白自己,會更願意分享。家長可以說︰「我看到你有些不開心,發生甚麼事?可否與媽媽分享?」「你是不是有些緊張,所以不想和姨姨打招呼?」但謹記不要在孩子只說了一半,便急着代他把話說完,也不要在他們還沒說完便立即回應。

繪畫遊戲︰孩子在玩遊戲或畫圖畫時,情緒會比較放鬆,亦會比較容易說出自己的感受。若感覺兒童難以啟齒,可找一個輕鬆的環境,例如遊戲室或家庭角,利用布偶、玩具或繪畫來與孩子打開話題。

給予時間︰若孩子不願說話,不要強迫他,應給予時間和耐性,讓他自然投入,並感覺說話是一件輕鬆自然的事。只要孩子嘗試去做或成功做到,都要給予讚賞和鼓勵。

撰文︰郭子臻

圖片︰本報資料圖

編輯︰余敏

設計︰梁政敏

您也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