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7個小學生 1個現抑鬱

發佈時間: 2017/11/20

有調查指,本港每7名小學生便有1名有抑鬱徵狀,當中9.7%人達嚴重程度;另有21.7%人常感壓力,創3年來新高,學業是最大壓力來源。有14歲女生因小學時屢遭教師誤解,抗拒上學,甚至在校內脫去校服聲言「不做學生」。專家指,心理彈性不足,即抗逆力較低,最易導致學童出現抑鬱情況。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樂天Buddies」兒童情緒健康計劃今年1至3月,訪問1,301名小三至小六學生,結果發現13.2%人有抑鬱徵狀,當中9.7%人有嚴重徵狀;若按全港小學生人數計算,逾3萬學童抑鬱傾向已屆臨床水平,每7人便有1人出問題,需要求醫。

有21.7%學童指常感壓力,遠高於前年同類調查的12.3%和去年的16.2%;大部分學童反映壓力源於學業,24.8%人感功課太多,20.5%和20.2%人指升中及成績未如理想均感受壓。但比起學業,「心理彈性弱」是造成學童抑鬱的主因,抑鬱風險高達43.1%。

被要求正向思考 反致隱藏情緒

臨床心理學家李明琳指,心理彈性差者易鑽牛角尖,且極力想擺脫負面情緒,卻「愈忍愈差」。她指,曾有11歲女生因班主任離職感失落,但母親只促她正向思考,反令她隱藏情緒,最終患輕度抑鬱而「鎅手自殘」。

吳先生夫婦的14歲女兒,讀小六時被任命為舞蹈組小學姐,但指導學妹時遭其他家長投訴,被老師怪責,令她拒絕上學,甚至在校內脫去校服聲言「不做學生」。升中後復因被誤會「無交暑期作業」而對師長不信任,上學兩個月便休學。「情況最懷時阿囡會喊成日,扯住我件衫不肯上課。」

吳太指,其後女兒確診有抑鬱及焦慮,其夫亦放棄工作湊女。「休學時阿囡學韓文、跳K-pop,又參加韓國公司在港的練習生選拔,個人開心番,不用再食藥,也願意再上學。」

家長只談課業 難助孩子吐心聲

該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服務協調主任盤鳳愛指,家庭關係良好的學童,較易向父母吐露心聲紓壓,惟調者發現37.4%學童很少有家庭活動,「很多家長陪子女時只顧玩電話,或齋傾課業問題,都不理想。」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