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紹榮
謝紹榮

定期檢視強積金

發佈時間: 2017/11/22

上周喜聞滙豐及恒生宣布於12月1日起,下調旗下兩個強積金計劃內共10隻基金的管理費,受惠戶口達150萬個,減幅介乎4%至27%,雖則實際減幅可能只是毫釐,然而對長期淨投資回報率卻有深遠正面影響。而湊巧對上兩周本專欄亦淺談了強制金制度基本概念,既然「好腳頭」,今期便繼續輕聊強積金一二事。

根據行為金融學,一般參與「界定供款計劃」的大眾都容易犯上多項認知偏誤,當中較常見的是「1/N分散策略」(1/N Diversification)。顧名思義,假設強積金計劃內有N隻基金,供款者便以1/N比例供款投資於每一基金上,並認為投資風險已穩妥分散。然而事與願違,此策略很大機會令供款者承擔了與其風險胃納不相符的投資風險,導致其強積金組合處於次優水平。

此外,強積金供款人亦通常習慣把基金分配比例長期固定於某個水平,犯上「安於現狀偏誤」(Status Quo Bias)。雖然平均成本法原則上不鼓勵供款者經常更換基金選擇,但隨着時間流逝,供款者承受風險能力及宏觀經濟因素或已改變,因此供款者適宜定期就基金表現及資產分配比例作出檢討。再者,當打工仔供款年期逾十多年時,其每月供款額相對戶口總資產值便會變得微不足道,大大削弱了平均成本法效應,屆時打工仔更應對其整體強積金基金組合的風險及表現多加分析,減低錯配機會。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謝紹榮 跨國保險集團前亞洲區投資管理總監、現積極推廣財務教育
欄名: 錢以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