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訂閱經濟

發佈時間: 2017/11/24

曾幾何時,很多香港家庭都會訂閱最少一份報紙。來到免費報紙盛行、再加上互聯網資訊爆棚的這個時代,訂閱不消說,就連實體報紙的銷情都是舉步維艱。

可是另一邊廂,日本《讀賣新聞》依然以每天印過千萬份,持續領先成為全球發行量第一的報紙。據悉原因之一,就是不少家庭依然保持訂閱報紙的習慣,而其中發行公司的家庭送報服務,亦僱用了不少從鄉下到大城市讀書的兼職大學生;加上系統妥善的回收舊報紙服務,形成了一個循環不息的生態鏈,令大家都願意付出少許錢,支持這個生態持續下去。讀者的訂閱,其實是一種支持,多於實際利益的考慮。

經營新聞媒體成本甚高,當訂閱及銷售這盈利模式萎縮,媒體惟有愈來愈依靠廣告商的支持。但有些時候,廣告可能會成為令媒體上癮的毒品,尤其是當編輯內容愈來愈要和廣告商妥協的時候。

但即使可以依賴廣告生存,來到網絡時代,新聞媒體的廣告盈利,依然要面對Google及Facebook兩大網絡廣告霸權的壟斷,「分餅仔」每況愈下,大家只可分到餅碎。

目前,各大領先國際新聞媒體都在嘗試尋找不同的盈利模式,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讀者重投訂閱的懷抱,減少對廣告商的依賴。

網絡報紙訂閱模式有很多種,有些會設立「付費牆」,只許訂閱用戶登入閱讀;有些則會限制免費文章的閱讀數目,之後就要成為付費會員才可繼續閱讀;最後一種,表面上看來有點像烏托邦,就是英國如《衞報》般不設「付費牆」,雖然廣告照賣,但同時間希望主力靠讀者訂閱及自願捐獻這商業模式生存下去。

閱讀《衞報》,你會在每篇文章的底部,見到一段苦口婆心的文字,呼籲認同其新聞觀點的讀者能夠支持他們,即使那只是一塊錢。由於得到不少讀者的「良心」支持,2016年年底,《衞報》直接來自讀者的營收收入,已經拍得住廣告收入。

踏入2017年第四季,《衞報》來自讀者的營收正式超過廣告收入,除了超過50萬會員的每月訂閱,另外還有逾30萬讀者的捐款。

原來這個冰冷的網絡世代,文字依然有價,讀者仍然對媒體有情。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Rudi 路迪涼 進擊中的社交媒體廣告人
欄名: 進擊中的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