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拯救個案增兩成 行山乏裝備搵命搏

發佈時間: 2017/12/15

近年行山成為熱門的休閒活動,甚至有海外遊客組隊來港行山,惟行山意外頻生,引起外界關注。11月底便接連有行山客墮崖的意外,據飛行服務隊及消防處資料,過去4年攀山拯救數字均有上升。有行山專家指,部分行山客欠缺基本裝備,連水及地圖都沒有帶,如果迷路或在山頭受困,後果堪虞。

上月底有女行山客隨友人到飛鵝山遠足,行至自殺崖附近,疑失足墮至約20米下的崖底,送院搶救後不治。同一星期另有老翁到大嶼山狗牙嶺行山,亦疑因失足墮崖而喪命。

部分山路無網絡

接二連三發生行山意外,據飛行服務隊資料顯示,去年出動攀山拯救524次,比2013年的430次增加兩成;今年截至11月底,則出動447次。去年消防處處理357宗攀山拯救,比2013年的290宗亦上升逾兩成;今年首11個月已處理306宗。過去3年,警方接獲有關遠足的求助亦持續上升,由2014年的990宗增至去年1,327宗,增幅達34%,今年截至上月底已有1,086宗。

行山專家鍾建民指,近兩至三年行山人數均有上升,每年9月至2月是行山旺季,但部分人沒有着重安全,行山前亦欠準備工夫。「有些人太依賴手機,以為到時上網便可找到資料,但許多山路根本無網絡覆蓋。更有人穿牛仔褲及波鞋行山,連食水及急救包也沒有。」

鍾又指,上月底飛鵝山墮崖意外的地點,其實是攀石熱點,估計部分人去錯攀石的地方行山,「那裏環境險要,一不小心跣腳便會有意外」。他亦見到不少行山客沒有攀石裝備,如爬山繩、安全帽及攀石鞋等,便挑戰岩壁,其實非常危險。

忌高估個人能力

香港山藝協會總教練梁梓浩表示,部分人行山時連地圖、指南針及背囊也沒帶,「行山如行街般,只帶個環保袋,沒有食水及乾糧」。他解釋,地圖有助了解山形地勢,預知何時上山和下山,有助行山客掌握路程。他建議行山需準備緊急食糧,如高熱量的朱古力,以防困山等待救援時充饑。

此外,部分人亦高估個人能力,為行山意外埋下伏綫。梁指,部分人因受其他行山客分享的影片吸引,以為體力可應付,忽略自己平日甚少做運動,「行山又上又落,部分需時6、7個小時,需要很大體力才可應付」,加上有些行山客忽略節奏,一開始行便很急,他強調「行山非跑山」,過程要保持均速。

自組行山隊 節奏難一致

在fb行山群組及討論區等,不時見到有網民自組行山隊,但隊友來自五湖四海,安全成疑。鍾建民認為,領隊不清楚隊員體能及健康情況,隊員亦不了解領隊經驗,一齊行山節奏未必一致,「例如落山需要時間,若當中有人心臟不適或沒帶夠裝備,其他隊友可否提供協助呢?或有人行得太快,部分人跟不上,中途或會失散」。他建議行山需事前多計劃,不宜跟風。

此外,個別家長更會帶手抱小孩一起行山,梁梓浩認為,親子行山最重要選擇適合的山徑,「例如行家樂徑,包括鶴藪水塘及北潭涌家樂徑,都適合一家大細」。他建議出發前到政府網頁「郊野樂行」了解路徑資料,多做準備工夫。

記者︰翟秀娟

編輯:梁顯庭

美術: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