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懷舊冰室

發佈時間: 2017/12/15

消失中的懷舊冰室

村上春樹小說《海邊的卡夫卡》,描述一位離家少年,在陌生的城市中每天窩在一家播放古典音樂的咖啡店裏,因此這位少年慢慢愛上了古典音樂。咖啡店稱得上是西方飲食文化的公共空間,但說到香港地道飲食文化空間,便非得談茶餐廳的前身--懷舊冰室不可了。

自從傳統酒樓、路邊大牌檔日漸消失,冰室便成為街坊老友的聚腳地、小市民小故事的場所。30、40年代的冰室大部分已經絕迹,現存的大都是60年代開業,空間設計大多為現代主義的簡約風格。數本地僅餘的懷舊冰室,便不得不提位於油麻地天后廟旁的「美都餐室」。這裏能窺探昔日飲食空間和傳統工藝的歷史痕迹。畢竟城市在不斷更新發展當中,飲食內涵及飲食空間的形態,有時候仍舊保存着過去的記憶與歷史,是城市學研究的重要綫索。

甫踏入餐室,空間感特別強,因為從前的冰室大都是一個雙層空間的入口大廳,配以吊扇為炎炎夏日送爽。大堂中間仍舊保留橙色底、黃色透明膠燈的凸字招牌。二樓有一排開揚鐵窗,在樓上看風景,可感受老香港獨有的傳統社區面貌和景致。冰室大都以價廉物美的紙皮石作地台和牆身物料,配搭不同拼圖和襯色的可塑性高,時而三角拼四方形,時而粉藍配粉紅。

木枱和木椅的質感和顏色,經過半個世紀的洗禮、沉澱、褪化,抹上了濃厚的歷史色彩。實木的卡位更是冰室的靈魂,這裏仍保留着一張原汁原味、椅腳原裝用木加銅腳落地的卡位,其餘的都已被不鏽鋼腳取代了。這裏的一枱一椅都展現了當時香港木匠和鐵匠着重物料細節的手藝特色,以及整體風格統一的美學價值。比起現今雜亂無章、表面浮誇的連鎖式茶餐廳,判若雲泥。

正如廟街的榕樹,餐室屹立多年,默默守護此地,風雨不改,正是堅守的情操。榕樹下,堅持的是一項技藝、一種傳統。在這裏,除了可以品嘗懷舊味道,最令人窩心的仍是老闆和顧客之間交流的那份人情味。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陳晧忠 建築是生命的舞台,在表達和塑造人的價值觀和孕育理想。
欄名: 筆講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