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不容骨子菜

發佈時間: 2018/01/05

時勢不容骨子菜

未來一月是小寒大寒時節,位於南海之濱的香港也有寒意,吃蛇羹正合時宜。

多得當年江太史的提倡,廣東蛇羹風味佳絕,最著名的就是「太史蛇羹」。

江太史李姓家廚的後人在香港把太史蛇羹發揚光大,其特色是把蛇肉切成細絲,與同樣切成細絲的配料入口綿幼,是為骨子食制。可是現在人心淺薄,吃蛇羹要看見大片蛇肉才覺貨正價實,沒畀人搵笨,這種大肉蛇羹完全失去太史菜的精髓。

日前,友人送來九龍某店之蛇羹,大讚其蛇肉夠多。惟一入口便覺蛇肉硬而味寡,似柴魚乾,便知此乃雪藏貨色。

友人說見該店有售活蛇,遂以為蛇羹也用活蛇拆肉,豈料中伏。我笑道,賣活蛇的舖頭也可以買雪藏蛇來煮蛇羹者,不要太天真。

一碗蛇羹也反映了時勢不容骨子菜,很多花工夫,講究食材的菜式,正有瀕危之厄。

昨日午餐,有人問有甚麼很久未吃的菜,我隨口應道︰生扣鴛鴦雞。這道是嶺南的名菜,從前很流行。所謂鴛鴦雞,有人以為是雞和田雞,其實非也,鴛鴦雞只用一隻雞,把肉和骨分開處理,又扣在一起變成兩種食法。

鮮雞起肉切片,厚五毫米,長約五厘米,像骨牌,用薑汁酒、生粉、鹽糖、生油(或豬油)撈勻。金華火腿也切薄片,比雞肉薄,否則太鹹。用一大湯碗,一片火腿一片雞肉拼起來,貼在碗壁,這方法稱為扣,又稱為「麒麟」。

雞殼去大骨後斬件,用糖鹽、生粉、紹酒、生油略醃後蒸熟,跟着蒸雞和火腿,雞骨和肉都蒸熟後倒掉雞骨的汁,雞和火腿的汁留用,把雞骨倒入雞肉的碗內,用大碟蓋在湯碗上翻轉便看見火腿扣雞片。

最後雞汁加少許上湯打琉璃芡,加少許豬油和勻,淋在雞上便成為生扣鴛鴦雞。

這是根據廣州名廚許衡老人的製法,他用味精和豬油(50年代末),現在可以用生油,但香味不及豬油。至於味精,如果材料好,可以不用。

後來又有人加入菜遠圍邊,顏色多了變化,冬天更宜用豆苗。

許衡又介紹了三種手撕雞的做法,其中一款吃得很骨子,下次續。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劉致新 權威的紅酒評論家、著名品酒家及美食家、《酒經月刊》總編輯,喜歡飲食和學習古老飲食文化。
欄名: 醉飽高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