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微塑膠污染海產 恐損健康

發佈時間: 2018/01/08

塑膠製品日常生活常見,但有科學家指,塑膠流入海洋、經歷海水沖刷後,會分裂成微塑膠,污染食物鏈,恐對人類健康造成風險。過往有研究發現,本港沙灘的微塑膠量較外國多3倍。上月綠色和平的環保帆船「彩虹勇士號」由地中海駛至本港,與科學家聯手展開為期兩周的海洋微塑膠研究,盼作牽頭角色,促各界關注微塑膠議題。

微塑膠為新興污染物,泛指體積小於5毫米的塑膠垃圾。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指,由於微塑膠體積小、密度低,難以清除,又易被海洋生物誤食,污染食物鏈。朱指,「本港至今仍未有全面的數據解釋現況,故特意邀請彩虹勇士號來港,展開本港首個大型海洋微塑膠調查。」

有份參與研究的教大科學及環境助理教授霍年亨指,「落海」研究成本高,過往研究主要在沙灘進行。他曾於2012年就本港20個沙灘展開研究,發現平均1平方米就有近6,000粒微塑膠,較外國高出3倍,「其他地區沙灘普遍僅幾百至2,000粒。」

9海域定點打撈 料月中完成

霍解釋,微塑膠來源包括即棄餐具、膠袋及發泡膠等,「即棄塑膠製品本身密度低,流入海洋、經海水沖刷後,很易分裂成微塑膠。」亦因塑膠難以分解,「一日是塑膠,幾百年後仍是塑膠。」

是次研究用到網眼直徑只得0.3毫米的「魔鬼魚網」(Manta net)於海面打撈,「船隻會將網拖行20分鐘採集樣本。」研究範圍覆蓋本港東、西、南邊的9個海域,當中包括吐露港、鹹田灣及大嶼山等。團隊會於每個海域選取4個定點進行打撈,每個定點打撈1次。霍指,由於本港西邊海域如大嶼山,接近流經多個大城市的珠江河,故相信該區的微塑膠量會較西貢等東邊海域多。

研究展開了3日,料本月15日完成收集樣本。朱江指約需半年整理數據,得出結果後,將進一步與企業及政府相關部門商討,管制微塑膠源頭。

記者:陳冬綾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