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中年高危 50歲起宜年檢

發佈時間: 2018/01/08

大腸癌中年高危 50歲起宜年檢

大腸癌是本港第一位最常見癌症,2015年大腸癌佔所有癌症新症16.6%。有專科醫生指,年屆50至60歲患大腸癌風險最高,而政府的篩查先導計劃只資助61歲或以上人士,故建議50歲或以上,應每年做大便隱血檢查,如發現患病可及早治療。

瘜肉演變癌症 本港個案趨增

大部分大腸癌由細小瘜肉開始,通常是良性,部分慢慢演變為癌症。2015年本港有2,073人因大腸癌死亡。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曾偉光說,2015年本港約有5,000宗大腸癌新症,個案每年遞增,患者年齡中位數是68至69歲。「隨着人口老化,到達發病年紀的人口愈來愈多,以致患大腸癌的人數上升。」

中大腫瘤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龍浩鋒指,50至60歲的年齡層,患大腸癌風險最高,如有家族病史,部分人在30至40歲已發病。政府2016年9月起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資助61至70歲長者做大腸癌篩查。截至2017年11月,約4.2萬名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篩查。據衞生署資料,截至2017年9月,瘜肉化驗結果顯示有3,089宗個案屬大腸腺瘤,而291宗則為大腸癌。

曾偉光醫生指,按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一般風險病人達50歲或以上,建議每年接受大便隱血檢查,如有問題便照腸鏡。如沒有隱血問題,可隔5年照結腸鏡,每10年照一次整條大腸的內窺鏡。「隨着大腸癌增加,市民意識提升了,所以多了市民做相關檢查。」

及早發現 首3期7成半可根治

曾偉光醫生又指,大腸癌分為4期,頭3期主要靠手術治療,約7成半個案可根治。第1、2期的5年存活率達9成,第3期為7成,第4期則只有1成。第4期多數用藥物治療,例如化療及標靶藥治療。化療藥及標靶藥有多種,兩者不同配搭又稱為組合治療,可提升存活率。「與淨化療相比,組合治療可將存活時間延長1至2個月。」

除了組合治療,另一種初起步的治療法,又名「免疫治療法」,即用藥物刺激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從而控制病情。龍浩鋒說︰「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分辨好及壞的細胞,若有癌細胞,正常免疫系統會派出白血球攻擊癌細胞。但身體若習慣了癌細胞的存在,即使有壞細胞也不懂叫免疫系統工作。免疫治療法就是使免疫系統甦醒,對付癌細胞。」

免疫療法 整體副用作較少

至於哪些病人適合用此療法,曾偉光醫生指,要先取得病人的腫瘤組織,檢查其MSI(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微衞星不穩定性)指數,如MSI屬高水平,則可直接做免疫治療,整體副作用較化療少。免疫治療每3周做1次,費用約5萬至6萬元;比組合治療的3萬至4萬元為高。

龍浩鋒則指,免疫治療法不像化療般令病人易作嘔作悶,或影響白血球數量,使身體抵抗力下降,但其副作用包括可能導致肝、腸及肺等發炎。

免疫治療法一般建議採用1至2年,視乎病人反應,再決定是否繼續療程。

記者︰翟秀娟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