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補還是要看體質

發佈時間: 2018/01/12

進補還是要看體質

最近天氣寒冷,大家先不要急進,不要一窩蜂趕着燉參茸海味或泡紅棗水來溫補身體。調理的大前提是,先要判斷自己身體正處於甚麼狀況。

秋冬宜養陰,宜養陽氣,但說到底還是要配合體質。以打邊爐作個比喻,湯底是「陰」,爐火是「陽」。當你不停加湯,總有滿瀉的時候;過度滋陰,過量進食沙參、玉竹、雪耳、花膠等滋補食材,身體便會生濕,出現胃部不適、勞累等症狀。相反當爐火太大,湯底會蒸發掉。過度補陽,不停進食南瓜、羊肉、紅棗等偏熱性食材,身體就會上火。

體質從來都不只是寒或熱,寒熱只是分辨體質最簡單、最籠統的方法。體內有偏寒症狀,會出現臉色偏白、怕冷、手腳冰冷、大便稀爛甚至腹痛。相反,體內有熱多出現臉色偏紅、眼乾、口乾喜冷飲、嘴唇乾、小便偏黃或大便偏乾等。冬天很多人都會手腳冰冷,但未必是要進補的訊號。

手腳冰冷有兩種情況︰氣滯體質人士體內氣血不流暢,陽氣不能伸延至手腳尖端,所以身體溫暖但四肢冰冷,緊張的時候尤其嚴重。另一種是氣血虛弱及陽虛體質人士,體內氣血及陽氣不足,不能溫暖全身,手腳會更顯冰冷。

大眾總喜歡冬季吃羊腩煲、蛇羹、臘味煲或糯米飯等,認為可溫暖身體。從中醫角度,羊、蛇、糯米都是屬性偏溫,而臘味更是高脂肪食材,有相對補益作用,能令身體保持溫暖,但要適可而止。痰濕、濕熱、陰虛的人士不宜多吃。糯米有補益作用但同時會滯氣,所以容易胃脹多胃氣人士不宜進食。

最奏效的禦寒方法還是晨起喝一杯和暖米水,脾胃好自然氣血好,身體保持暖笠笠。

(本欄逢周五刊登)

撰文: Cinci 香港註冊中醫、CheckCheckCin創辦人、《飲湯》作者
欄名: Cin見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