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拓醫療教育安老產業 破港乏地樽頸 林鄭︰發展大灣區締雙贏

發佈時間: 2018/01/23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底述職時,向中央特別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醫療、教育和安老服務。林鄭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表示,香港這3大優勢產業落戶大灣區,既可方便港人、促進經濟,亦可滿足國家內需。她坦言,本港未來發展,面對土地不足的限制,大灣區發展正好成為香港突破此樽頸的助力。

她表示,本港的醫療服務,有3大潛力,包括方便在內地工作或退休的港人,她認為如果大灣區設有香港水平、香港管理的醫療設施就更方便;另外,就是發展醫療旅遊,促進經濟發展,她指,世界各地不乏發展醫療旅遊的國家,但香港地少人多是一大限制,若將地點搬到大灣區,方案即可行,未來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建開通後,即使香港品牌的醫院,建於中山、珠海等地,往返兩地,都只是一小時的時間,對外地旅客來說,十分便捷;還有就是滿足國家內需,林鄭表示,中產人口隨着國家發展而不斷上升,對優質醫療服務需求日益增加,香港正有此優勢。

兩英國名校籌備落戶

至於教育,林鄭指,不少海外商會都反映,海內外人才或投資者來港最大障礙之一,是本港國際學校不足,大灣區便可達至補足作用,「若有外地人才在港做創科、金融等工作,小朋友可能在佛山讀寄宿學校,只是周末回來,便解決到問題」。她更透露,知悉有兩間英國名校,正籌劃在大灣區興建寄宿學校。

林鄭又指,香港面對人口老化的挑戰,如果香港的安老服務提供者能夠在大灣區發展,相信對內地民眾,以及在內地居住的港人,都有優勢。

金融制度 應與時並進

現屆政府上場後,同股不同權上市機制便火速有定案,市場預期最快下半年有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來港上市。特首林鄭月娥稱,眼見本港過去5年失去很多機會,故現屆政府將在金融發展上擔負起促成者及推廣者角色。

「自從失去阿里,到今年本港終改變了上市規則,當中已有約4至5年的差距,我親眼見到我們失去了很多機會。」但她強調,政府不會只針對一家公司制定政策或給予優惠,未來還有20至30家同股不同權公司計劃上市時,便要考慮在政策制度上與時並進,故政府成立金融領導委員會,向港交所及證監會等給予一些督導,大家同意稍後改變上市規則。

編輯:梁顯庭

美術:鄧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