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培育

發佈時間: 2018/01/24

慈心培育

近月聽到各地發生不少令人髮指的虐兒或家暴個案,涉事父母喪失了憐憫和愛護子女的心,更把自己過往童年的傷痛,及對世界的不滿通通發洩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我心裏替那些家庭感到十分難過和心酸。

「慈心」在《聖經》原文意指與受苦的人一同受苦。20世紀著名靈修大師盧雲神父提及耶穌將「受難」(passion)化為「一同受難」(compassion),把自己給其他受苦的人。近年研究發現兒童完成「慈心培育」後,他們覺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能力提升,對別人的苦痛會較為敏感,亦減少對他人的欺凌行為;患有過度活躍、社交焦慮或反社會行為的兒童,在完成「慈心培育」後,對別人的諒解有明顯改善。

根據磁力共振的研究,大腦負責同理心的下頂葉和管理情緒的外側前額葉經「慈心培育」後,該位置的大腦活動亦會相應增加。

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我們一家大小也來一次「慈心培育」之旅,一同前往柬埔寨做義工服務。在孤兒院的探訪中,大兒子和小兒子聽到這些兒童沒有父母後皆感到十分傷感。當我們去到暹粒的垃圾山派發物資時,我和太太看到數層樓高的垃圾,以及員工需要住在兩旁的簡陋帳篷裏,心裏也很難受。

但願這「惻隱之心」的種子,在我們各人心中能茁壯成長!

(本欄逢周三刊登)

撰文: 郭澤恩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 心晴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