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玩雪 長企易凍傷

發佈時間: 2018/02/14

外遊玩雪 長企易凍傷

古語有云「瑞雪兆豐年」,外遊滑雪應節可謂相當吉利。不過港人生活在亞熱帶地區,在雪地遊玩隨時凍傷亦不自知。有皮膚科專科醫生提醒,待在空曠戶外,忌長時間維持同一姿態,否則凍感易麻木,而不知已凍傷;「解凍」亦不可過急,曾有病人因雙手凍傷,心急以「熱精油浸手」致燙傷;亦有人猛喝滾水,想加快保暖,令喉嚨灼傷。

長時間同一姿勢 凍感麻木唔知已傷

到外地玩雪,小心換來一身凍傷!皮膚科專科醫生侯鈞翔指,港人長居亞熱帶地區,不太適應雪地嚴寒,且預防及處理凍傷知識亦不足,容易「傷上加傷」,「人類主要靠脂肪保暖,表皮禦寒能力相當弱,基本只能靠血液流動保持在攝氏32度左右。一旦人體身處0度以下的寒流環境,血流難保持恒溫,血液會慢慢在表皮層凝固,引致凍傷,嚴重者會導致組織壞死,甚至需要截肢。」

侯醫生提醒,小朋友及長者皆是凍傷高危群體,「小朋友的體重與皮膚比例相對高,散熱較成人更快,更易失溫;長者表皮觸感遲鈍且血液循環較差,亦易凍傷而不自知。」同時在戶外滑雪後,身體易出汗,衣物亦易被雪沾濕,提高凍傷機會,「外露部位如手、腳、鼻及耳因表皮血管較少,更易凍傷;若長時間在戶外站立或維持同一姿勢不動,凍感亦易麻木,甚至意識不到已凍傷。」

他續指,凍傷一般分作三級,第一級會看到皮膚變白,及有強烈痛感,若及時治療基本可100%痊癒;第二級凍傷會令皮膚出現水泡,此時已傷及真皮層;而第三級凍傷會致肌肉壞死,皮膚發黑,嚴重者需截肢,「若本身感到很凍,但時間久了,同一位置再無凍感,或是凍傷的先兆,最好馬上離開寒冷環境,返回室內保暖。」

強行「解凍」 傷上加傷

處理凍傷時,忌強行「解凍」。「曾有中年女病人與友人旅行時,在戶外待數小時雙手已被凍僵,她浸泡暖水後感未能回暖,故『加碼』以煮熱的精油浸手,結果雙手一浸起泡,立即被灼傷。」侯鈞翔指,有病人因感寒冷,猛吞沸騰熱水,結果令喉嚨灼傷,「用暖水泡手,切忌超過攝氏40度,另要避免用力揉搓皮膚,否則易二度受傷。」

至於飲酒暖身,亦會加速失溫,「酒後血管張開,釋出熱力,令人感和暖,實際更易失溫;若待在戶外不宜靠飲酒暖身。」

侯醫生指,若有輕微凍傷,可將凍傷部位夾在大腿縫、胳肢窩等部位,可加快「回溫」,但若痛感持續應盡早求醫;且即使凍傷在急救後復元,亦要小心不要再受凍,因剛復元的皮膚若再凍傷,傷害會加劇。「預防方面,要避免穿着太多衣物,因為汗液若無法揮發,更易失溫;建議只需穿着保暖內衣、夾層衣物及防水、防風外套即可;另要注意若感衣服濕透,不應『陰乾』,而是要盡快更換另一套衣物。」

記者︰脫芷晴

編輯:林子豐

美術:熊偉然

欄名: Healthy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