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港生活網站並無進行電話推廣活動

學童運動多 英文叻計數快

發佈時間: 2018/02/21

港童功課繁忙,未必有足夠運動量,但有研究指,多做運動的兒童及青少年,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會較同輩高20%。衞生署發表報告指,運動可刺激腦部血液流動,促進神經元發展,提升專注力。惟本港學童在體能活動表現差劣,有學者指運動與學習能力有正面影響,建議每日應累積運動1小時,可分段進行。

衞生署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發表最新報告,指美國有針對1.2萬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活躍於參與運動或體能活動的學童,在數學及英文科奪A的比率,較不活躍的同輩高20%。

奪A率高2成 自信自尊俱增

報告解釋,身體活動會影響腦部生理機能,增加腦部大腦皮質層、海馬體的血管生長及血液流動,並促進神經元的發展,及神經突觸的可塑性。學童在進行體能活動後,會有適當的課堂行為及更專注學習。隨着兒童成長,進行適合其發展的體能活動,可提升其需要思考能力及工作記憶的科目,例如數學及閱讀。另外,有證據顯示,參與運動的學童,因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及體能技巧表現,亦會提升自信心及自尊心。

但報告同時引述2016年香港兒童及青少年體能活動報告卡顯示,香港兒童及青少年在整體體能活動方面表現差劣,評級為D,即少於半數兒童及青少年,達到世衞建議的每日進行1小時中等強度至劇烈強度的運動。而家庭支持方面亦強差人意,評級同為D,只約有30%兒童及青少年,每周最少1次與父母共同參與體能活動。

重成績輕體育 課外活動大減

報告指,由於本港學校要確保學生有良好考試成績,往往不把體育課視為重要課程。學童放學後,因密集的「額外」補習,遊玩空間不足或增加使用電子產品,故參與動態遊戲及課外體能活動的機會顯著減少。報告建議5至17歲的學童,每日累積至少1小時中等至劇烈強度運動,學前兒童更應每日分段進行至少3小時的體能活動。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稱,研究顯示運動與學習成績有正面影響,因運動能提升腦部血液循環,認知、分析及免疫能力等更有效運作,「令腦部更健康,但不等於會變聰明,IQ不會由70急升到300。」他又稱,留意到近年學童的功課壓力大,建議每日的1小時運動可分段進行,例如上學前或小息時跑步15分鐘,放學後可打籃球、排球等。

常坐少伸展 柔韌度追不上骨生長

運動亦影響兒童成長,亞洲運動及體適能治療中心(AFTC)高級物理治療師林嘉舜說,近年參加矯正姿勢及身高課程的學童大增逾倍,年齡為12至16歲,絕大部分為身高較同齡偏矮或體型過胖,「主要因為少做運動,經常坐着做功課、玩電腦、電話等」,林更指部分學童因無做充足伸展運動,令肌肉柔韌度追不上骨骼生長,提醒除了運動外,亦要做伸展運動,例如拉筋。

兒科專科醫生陳作耘亦稱,留意到香港的學童欠缺運動,令邏輯思考能力受到限制,他解釋在醫學上,運動除能增強肌肉、平衡力外,亦可產生安多酚及增強腦部血液循環,有助學習能力。

編輯:梁偉澄

美術:陳超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