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牌原是身外物

發佈時間: 2018/02/22

獎牌原是身外物

所謂英雄見慣亦常人,完賽獎牌拿慣了,原來也會沒有了當初的珍重。特別在大掃除的那幾天,感受格外深刻。

曾幾何時,「完成一次馬拉松」是你人生必須完成N件事清單中的其中一項。記得那天跌跌撞撞回到終點,脖子上終於掛上朝思夜盼的完賽獎牌,那一刻的你是多麼激動。就是這塊獎牌,驅使你訂製了一個能夠容納十枚獎牌展示箱。放進初馬獎牌之後,你躊躇滿志的期待把餘下九格填滿。

沒多久你就發現,跑一個馬拉松很偉大,但跑十個馬拉松呢?答案是平常得很。兩年過後,你已發覺那個獎牌箱不敷應用,不免懊悔當天怎不訂個大一點的呢?想上網多訂一個,卻不知何故總是忙這忙那而沒有下單。

比賽日期就如人生那樣不等人,結果你後來的馬拉松獎牌,就隨同那些本地十公里、半馬的獎牌,一股腦兒塞進了某個抽屜深處。

大掃除時,拉開那變得愈來愈沉甸甸的抽屜,你開始明白曾經以為自己愛不釋手的東西也不過是身外物。哪怕像美國小石城馬拉松那樣,弄出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完賽獎牌,在衝綫拍照留念過後,還不是從此以後靜靜地躲在家中一角?

港台跑者愛獎牌,日本跑者重證書,這是不同地方跑者衡量比賽是否值得參與的一大指標。但跑過的馬拉松日多,你才幡然醒悟重要的既不是獎牌,也不是證書。真正牽繫心頭的,原來是在維園跑進四小時的激動、攝氏兩度在淺草寺外喝到的紅豆湯、衞斯里學院女生的吶喊、布蘭登堡門後天空的湛藍,以及一切外人看來毫無特別,但偏偏在你心頭烙下印記的賽場零星點滴。

(本欄逢周四刊登)

撰文: 蝦叔 馬拉松愛好者,迷戀各地馬拉松獎牌,期待透過參與不同賽事認識世界。
欄名: 跑步•虎度門